是极讲究时令的,尤其是春天。上海有句老话:“春雷一声响,馋虫爬肚肠。”春笋、荠菜、马兰头、枸杞头、春韭、菜苋……那些田野间的寻常食材,人们就是有本事把它们变成一道道“打耳光也不肯放”的美味。三、四月间,互道一句“今年侬过了伐?”,便是春天里最贴心的问候了。是极讲究时令的,尤其是春天。上海有句老话:“春雷一声响,馋虫爬肚肠。”春笋、荠菜、马兰头、枸杞头、春韭、菜苋……那些田野间的寻常食材,人们就是有本事把它们变成一道道“打耳光也不肯放”的美味。三、四月间,互道一句“今年侬过了伐?”,便是春天里最贴心的问候了。
清明前后,江南春早,正是吃马兰头的好时节。上海人生活的那一点细致,不仅仅体现在几百元一斤的春茶里,更体现在马兰头的一箸中。
早晨去菜场,你会看到当地农民的菜摊上,用竹篮装着绿油油、嫩嫩的、还带着新鲜露水的马兰头。偶尔过,卖家会跟你炫耀:“带上一把马兰头吧,早晨刚采的,嫩的很啦,不吃马上就要长大没有喽。”边说边爱惜地掂一掂篮子。
马兰头做起来非常简单,先把杂叶摘干净,不用刀切,用手把稍微长一点的折断,用清水简单洗净就行了。锅里稍微放一点油,撒上青葱、蒜、姜丝炒出香味,然后把马兰头放进去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这样炒出的马兰头,吃在嘴里,清清爽爽,带着一股特有的清香。若是嫌炒着油腻,可以凉拌,也是饶有滋味。配上一壶暖暖的黄酒,一抿酒,一箸野菜,便真正体验到了江南春的脚步。
“新蚕豆之嫩者,以腔芥菜炒之”——这是《随园食单》里,袁枚对“春蚕豆”的解释。而在上海,每年春天,第一批蚕豆上市,绵绵软软,随即融化,一点点鲜香,一点点回味,嫩到可以连壳一起吃。
新鲜蚕豆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时令蔬菜,蚕豆一旦上市了,那么它的长势就是日长夜大的了。今天到市场看见的是这么一般的模样,隔几天再去光顾,那蚕豆又是另外的样子,其价格也随着蚕豆的鲜嫩程度不断变化着。
要使蚕豆可口,剥壳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蚕豆一剥出来就应马上入锅烧炒,时间放长了,豆皮就会老掉;听老人说,剥壳出来的蚕豆是不能够用水洗的,会影响到豆子的鲜嫩度。所以老练的家庭主妇剥蚕豆荚,是拗断开了再把豆子挤压出来,那样蚕豆就不会弄脏了。如果蚕豆剥壳出来后,发现顶头上有一条黑色的线了,那就说明蚕豆真的变老了。
每到春笋上市时节,上海人家餐桌上总有一道拿手好菜——“腌笃鲜”。春笋加上腌肉,慢火炖出一锅好汤,鲜香而醇美。虽然从冬笋上市就开始炖烧,但“腌笃鲜”最好吃的时节还是开春,用上海人的话来说:“长在黄泥地里的春笋在春雨里,即将破土、而未出土时,味道最鲜美。”
“腌笃鲜”就是笋和肉的天作之合,比起一般的春笋烧肉,它还多用了一个“腌”——咸肉、咸蹄髈、咸小排骨、火腿……腌肉和鲜肉一起炖笋,鲜美曲线立刻呈几何式上升。
原料的主次排定之后,火候就成为了第一要素,沪语中的“笃”,就是用小火长时间炖煮,同时又是汤水微微沸腾的象声,是一种动态,所以常听见上海人说道:“小排骨笃汤”、“蹄膀汤笃笃伊”。
腌笃鲜的做法家家不同,这是来自一个上海老阿姨的私房配方:肉要用到四种,两种鲜肉分别是新鲜后腿肉和小排骨,两种腌肉则是用粗盐和花椒炒热后腌的咸肉和咸小排骨。将整根的春笋去壳后,直接放进汤里和肉一起炖,大火烧开,小火慢焖两小时,不用放盐,更不放味精。“笃”到最后,把笋捞出来切块,把肉切片,再放一把洗净煮熟的百叶结,即成美味的时令好菜。
广州的春天,有烂漫的花、满眼的新绿,也有讨厌的回南天。这时节,木棉花煲凉茶,野菜当蔬菜,煲个祛湿汤对抗潮湿带来的烦闷吧,枇杷润肺,河虾鲜嫩,复苏,把源源生机注入到了沉闷一季的餐桌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开吃吧!
广州人春季煲祛湿汤的食材丰富多样,主料包括花旗参、荷叶、白术、土茯苓、薏仁、木棉花、茅根、五指毛桃、赤小豆等,配上肉和茨实、莲子等其他的药材。祛湿汤煲汤料大多数是“干货”,但也有出自春天的特产——木棉花。
不同食材配搭着煲,祛湿汤就有了多种多样的配方。新鲜木棉花煲鲫鱼、五指毛桃鸡脚煲脊骨、茨实百合煲鹧鸪、土茯苓煲龟汤、赤小豆扁豆煲鲮鱼、竹蔗茅根猪瘦肉炖蝎子……都是省中医院药师佘志强推荐的春季祛湿汤方。
春回大地,野菜疯长。在众多野菜中,爽口嫩滑、营养丰富的当数芹菜、苦麦菜、荞菜、蕨类、苋菜、白花菜等。此时,在城中的街市、超市就能见到这些应季野菜,而在城里闷得慌的都市人却往往喜欢去郊外农庄、山里亲自寻找,即摘即煮,吃个新鲜。
清明时节,荞菜、官达菜等蔬菜是时令菜,传统上又给它们赋予了一定寓意。荞菜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却受乍暖还寒之苦;官达菜,又叫“猪乸菜”,以往都用于饲养家畜,如今重回餐桌,颇有忆苦思甜的意味。
山里的野菜都是自然长成,吃起来注重保持菜的原味,最简单的方法是白灼,蘸点豉油就够了。如果嫌这样吃太过清淡,也可以用蒜茸炒,菜的清脆加上蒜的香,相得益彰。
清明前后,广东地区河虾正值繁殖期,嫩白的虾肉包裹橙红或微褐色的虾籽,味道相当鲜美。南沙的特产曹虾,因味道、口感独特而深受欢迎,当地就有“清明吃虾,就吃曹虾”的说法。
曹虾是珠江出海口才有的虾种,南沙的十八涌至二十一涌都有曹虾出产,但因为距离出海口的距离不同,因此曹虾的肉质和味道也有所不同。在海产汇集的十九涌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处处可见曹虾的身影。
曹虾一般的做法是白灼,还可以笼仔蒸、石板烧等等。如果喜欢香浓一点的味道,可以选择茶叶焗曹虾。
加热后的曹虾,虾壳依然通透,有淡淡橙红色,还可见嫩白的虾肉包裹橙红或微褐色的虾籽。母的曹虾比公的好吃,因为丰润饱满有虾籽,虾籽是红色或是褐色的,红色虾籽代表这虾是刚刚有籽,此时吃最鲜嫩。
才三月中旬,广州街头已经可以穿着短袖,到处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每到春天,吃笋便是心心念念的第一要事。
三、四月开始生长的大竹笋,带着大地的颜色出现在竹编的篮子里,农妇们农夫们就这样把春天带进大街小巷。买下一个嫩声嫩气的竹笋,回家把外壳剥掉,滚刀切块,竹笋用开水灼过,老鸭灼过,吊味的猪瘦肉灼过,多放一块火腿肉或者咸肉,就这样用清水炖了起来,并无神秘工艺,最后一锅清雅得可以七步成诗的老鸭笋汤就做了出来,汤色白味鲜,笋清香脆嫩,不用再加任何材料就很清甜,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盐。
古代的饮食智慧有这样一句话——至鲜者宜孤行。最美的笋汤,就只需要和肉联手则足矣,再多的葱花或者蒜头都是多余。这汤该归功于潮州郊区山区所产的竹笋,在“谷雨”过后出土的春笋,大部分属麻竹笋,吃到嘴里又脆又嫩,居然有肉感,植物纤维软硬合适。竹笋的香气与众不同,它不具侵略性,有种难以形容的植物芳香,但是和肉香混合后有种特别鲜美的味道出现,那是种远目江湖、江山的愉悦。
这么好吃的笋却是潮汕地区的特产,在广州的菜市场上难得一见,若有亲友从潮汕来省城,难免总要拜托他们带点时令的春笋过来。擅长烹饪的潮汕主妇们就知道,春笋的烹饪要义是“即摘即食”,新鲜度是决定笋的口感的重要原因,如是经过大半天舟车劳顿后的春笋,口味上难免大打折扣。因此,有经验的主妇们会买下竹笋之后,先切大块用滚水先焯一遍水,以便于将鲜度时间定格在那一瞬间。平时在烹制笋的时候,焯水是少不了的程序,一来可以把笋里面的草酸成分去掉,减少苦涩的口感,二来可以缩短烹制的时间,让笋更多吸收肉的鲜味,与此同时又保留脆嫩的口感,营养成分不至于流失。
潮州人喜爱吃“粿”,用春笋和猪肉碎、虾米、香菇做成馅儿的笋粿是春天的街头风景。粳米磨浆制成的粿皮柔韧而清雅,米气总带着诗意又接着地气,这样的性格和笋是再匹配不过了,吸收了鲜香、肉香、菇香的竹笋馅儿,用装腔作势的食评语气是“极具层次感”,无论是蒸食还是煎食都十分美味。这个深得民间智慧的小吃季节性很强,只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市,若为了这美味坐高铁走一趟潮汕那是值得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舌尖上的味蕾在和风的吹拂下完全了。“春天的味道”,就是绿草如茵,清新爽口。南方的春天,清明前后,野外一一绿油油的艾草,给了巧手主妇们最为丰富的美食灵感。艾草是春天的象征,而在粤西、广西以及云贵等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它也是一道美食的重要元素——艾粑粑。
“艾粑粑(爱爸爸),那怎么不爱妈妈呢?”不懂事的小孩会谐音地用自己的童真理解这块带着甜味的点心,懵懂的童趣往往会激起大人们的欢笑。“艾粑粑”恰恰却是心灵手巧的妈妈们,最为擅长的手艺。雨后初晴的时候,主妇们往往邀约在一起,奔向充满活力的绿色田野。在野地里自生自灭却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艾草,高的四五寸,矮的也有二三寸高,带着淡淡的一股艾草香。只有在春季,它们才会出鲜嫩的活力,顶尖最嫩的部分,正是主妇们眼睛够不够尖的考题。
还带着青草味的艾草尖,浸泡、洗净、入锅、加水、煮熟之后,捞出来挤出水分,跟洁白的糯米粉、白糖不分彼此地加水搅和在一起,揉搓成团,均一稳定之后,再掰开成一个个足有半个手掌大小的圆形粑粑。好比做汤圆一样,在粑粑里面包心,放芝麻粒、放花生仁、放果仁等等,,不一而足。娴熟的主妇们还会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小片柚子叶,或者粽叶、玉米叶,把成型的艾粑粑一个个平摊在。
放入蒸锅蒸熟是最常见的做法,猛蒸十多分钟,艾粑粑逐渐变成深绿色,蒸到粑熟心透的时候,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还带着一丝丝柚叶或粽叶或玉米叶的芬芳;当然,也可以拿来入油锅,两面煎熟。
或许这清一色的深绿色食品,看起来有点“卖相不好”的感觉,但一口咬上去,清甜甘爽,带有点山野的清凉味儿,又有点泥土的芳香感觉,里面的包心芝麻粒、花生仁甜脆可口,糖汁四溢,满口甜蜜。
除了做艾粑粑,艾草嫩叶还可以摘来做菜,煮粥,制成茶。艾叶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感冒时煮锅艾水洗澡,可以散寒气治感冒,提高免疫力。
妈妈常说,“开春了,总要吃点带青的东西。”艾粑粑(爱爸爸),这既是春天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每个人家中,都会有一道春天的菜,你的是什么?“不时不食,食养江南”,烟花三月,江南春光好,美味飘四方。中国人的吃是极讲究时令的,尤其是春天。上海有句老线每个人家中,都会有一道春天的菜,你的是什么?“不时不食,食养江南”,烟花三月,江南春光好,美味飘四方。中国人的吃是极讲究时令的,尤其是春天。上海有句老线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