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一棵大树,决定其生长关键的,是他所植根的土壤。要想解决各种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给孩子打好根基,让他植根的土壤变得肥沃。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一棵大树,决定其生长关键的,是他所植根的土壤。要想解决各种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给孩子打好根基,让他植根的土壤变得肥沃。
作为中国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导师,安淑芳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指导过数千个家庭。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妈妈如何共情孩子,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如何塑造完美的家庭,如何处理和家人的育儿矛盾,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与责任感……
新金融:作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你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指导过上千个家庭。据你的观察和总结,中国家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其根本症结是什么?
安淑芳:据我的经验来看,中国家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有了孩子之后,家庭重心发生转移以至没有把夫妻关系放在最重要的,而把孩子看得过重。第二,把教育孩子当成重心,但着眼点又不太正确。教育孩子的重点应放在孩子德行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中国父母更多看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中国父母还比较急于求成,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并没有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第三,作为父母,其实对孩子了解得并不够,更多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必须怎样,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值得尊重和平等对待的个体,所以才会出现亲子之间的冲突。
新金融:在书中你强调:“会爱才是真爱,而真爱是需要学习的。”你家长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使自己成为“智慧家长”?
安淑芳:成为“智慧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家庭个案指导中,我们为家长提供过一个“42天的指导”,也可以叫“42天的陪伴成长”,我们希望家长在这42天里每天做自己的生活日记,即智慧滋长表,通过对自己当活的记录进行自检和反思,看到更深层的问题。先去学习做一个“事后诸葛亮”,这件事情虽然已经发生,我没有处理好,但经过反思让自己明白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会更好。
生活中每个家庭一般都会有几个固有的矛盾点,42天中会有很多事情是重复出现的,当我们一遍一遍去记录这些类似的事情,加之不断反思,我们可以做到“事中诸葛亮”。再随着共情意识、沟通意识的提升,正确处理矛盾的方式在我们脑子里不断强化,终会让我们成为“事前诸葛亮”。智慧滋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要经历思考、模拟演练、不断矫正的过程,才能够把恰当的话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新金融:你的新作名为《做个好妈妈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你认为职场女性要做个好妈妈需协调好哪几方面的事情?职场妈妈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安淑芳:我认为最要协调好的就是角色转换,无论你在社会上处于怎样的角色,回到家你就是妈妈,所以职场中的一些角色习惯不要带回家里来。
关于时间,如果重视对孩子的陪伴,你无论如何都是有时间的,而且陪伴孩子并不是一定要你长时间守在孩子身边,陪伴讲究的是质量。如果你在孩子身边,手里拿着的是手机,脑子里想的是工作,和孩子根本不同频,这样的陪伴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不是在你有时间的时候让孩子融入你制定的“游戏”,而是你走进孩子的生活,专注于陪伴孩子完成他制定的“游戏”。能做到每天甚至每周有一次固定时间段的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内心就是富足的。
新金融:虽然大家都明白“爸爸不能在子女教育中缺失”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爸爸往往因为一些原因在教育子女上不十分积极主动。这时妈妈应怎样面对和处理?
安淑芳:确实有很多男性会固有地认为照顾孩子、打理家务是女人应做的。另外,男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往往要比女性压力更大一些,而且男性本身就更为渴望和享受在家以外的领域创造价值,这是男性女性在价值观上的不同。
面对有这种固有思维和现实压力的爸爸,妈妈首先要弄清一点,即孩子跟妈妈的关系是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孩子跟爸爸的关系是孩子跟爸爸的关系。当我们想促进孩子与另一半的关系时,说:“你看爸爸多辛苦”“爸爸是爱你的”,这些话是苍白无力的,越说这种话越会导致孩子和另一半发生冲突。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关系自然发展呢,就是尽可能在爸爸空闲时,主动热情地邀请爸爸加入,创造一家三口共同参与的活动,让爸爸感受到加入进来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在爸爸不陪孩子的时候责怪他。另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