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地震、爆炸,小到摔伤、噎食,置身于现代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的似乎越来越多。早在2011年的全国第3个防灾减灾日时,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就曾表示,在我国,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普及程度仅有1%。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
急救知识匮乏,已成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推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伤者不再因无效甚至错误的急救方式丧命,本报今起与天津市卫生局共同开设专栏,每逢周一刊发,为市民打造最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家庭急救知识手册。记者 张昭
主讲专家:柴艳芬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天津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委。参加全国医药院校规范化教材《内科学》《急诊医学》等教材编写。
中突然死亡、前足球运动名将酒后猝死、著名淘宝电商突然去世……猝死这个医学名词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和青壮年人群扯到了一起。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仅心源性猝死便有50多万人,来自本市120急救中心今年下半年的统计显示,中心接诊的死亡患者人数高达2766人,其中不乏猝死患者。是哪些错误认识或做法“害死”了猝死患者?发现身边人“急死”又该如何抢救?让我们来听听柴主任的详细。
猝死俗称“急死”,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6小时内的死亡定为猝死,由于猝死高峰在起病后1小时内,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多数人猝死前并无明显预兆,可以说这是个难以预防的疾病。”柴主任介绍,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寄希望于预防,不如学些急救常识,因为猝死并非不可救治。
“如果能在发生后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可以大部分人的生命。”柴主任指出,猝死事件主要发生在医院之外,事发后,即便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事发现场,患者也往往了的机会,如果患者的家人、同事、朋友、人等第一目击者能对患者进行初级复苏,将为医生赢得最宝贵的救命时间。
“人们面对意外发生时,常常会因手足无措定一定神、看看情况,但对猝死的急救,一分一秒都不能等。”柴主任说,人的心脏停搏后10-15秒,意识便会;30-45秒后瞳孔散大;4-6分钟后开始发生大脑损害;只需8-10分钟,大脑皮层就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即生物学死亡)。因此,如果能在4分钟之内开始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那么患者的存活率可达43%-53%;8分钟时开始复苏,存活率约为10%;10分钟后开始复苏则很难生还。
面对“急死”的人,有的人会马上给其喂药,有条件的话甚至会让患者吸氧,但全球的“救命第一要术”却不是这些,而是心肺复苏。柴主任解释说,猝死之人失去正常呼吸,无法主动吸入氧气,喂药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有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发现身边人“急死”,还应首先判断其有无意识,然后尽快用正规的心肺复苏术对其施救。
她同时感叹,到今年,心肺复苏术已走过53个春秋,但不幸的是,国人至今仍有八成以上不会心肺复苏术,而线分钟”概念的更是寥寥无几,“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知识,尤其是掌握心肺复苏术。”
轻拍患者并大声其名字,或在耳边大喊“您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观察有无反应。触摸患者颈动脉判断心跳是否停止,颈动脉触摸时间为5-10秒钟,触摸时不能用力同时按压两侧的颈动脉。若呼吸心跳都已停止,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明发病地点、病情和联系电话,同时开始心肺复苏。
让患者平躺在的平面上,头部与躯干处于同一平面,清除其口腔内物或异物(图1)。此过程需在5秒钟内完成。
气道后,要立刻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一人抢救时,抢救者跪于患者右侧操作,两人抢救时,分别跪于患者两侧,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图2),一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法(图3)或口对鼻吹气法。
对口吹气时,抢救者一手压其前额并用该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用双唇包严患者口唇用力吹气。对牙关紧闭、口对口密闭困难者需要口对鼻吹气,这样操作时抢救者一手侧压住患者的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下颌,使嘴完全闭合,然后深吸气,用双唇紧密包绕患者鼻部向鼻孔内吹气。吹气量及频率同口对口法一样。操作中找准心脏按压部位十分重要,这个部位(图4)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同时还应注意的是,按压时两手相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保持按压力量集中于胸骨上;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1;按压时使胸骨下陷4-5厘米,用力要均匀;每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做2次人工呼吸。
进行心肺复苏中,应每4分钟检查一次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呼吸恢复情况。如颈动脉搏动恢复而无呼吸,则应每5秒钟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并同时监测脉搏搏动;如仅有呼吸而无脉搏,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监测呼吸情况。等120急救人员到达后,转入医院继续进行抢救。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