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赞赏问主作为一名新的特教实践工作者,有研究的意愿并希望了解有关研究的知识。想做好一件事,是做好的必要条件。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分为三个部分:1、问主想要研究什么;2、什么是个案研究法;3、怎么做个案研究。
1、问主想要研究什么?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研究什么问题决定了哪种研究法最合适。研究,就是系统地获取知识,包括a)根据已经积累的科学知识提出新问题,以及b)用科学的(信度效度经过检测的)方法收集信息以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怎样研究”的问题必须根据“研究什么”回答,就好比“怎样烹调”的问题必须根据“烹调什么”回答一样——同样是凉菜,蒜泥黄瓜洗洗就能拌上蒜吃,泡椒凤爪能把生鸡爪子洗洗拌上泡椒就开吃吗?
所以,第一步是提出你要回答的问题。在特殊教育的个案法(case study)研究中,常问的问题包括“教育管理者如何看待和推行某项地方特殊教育政策”、“某教学策略在某启智学校的推行情况如何”、“启智学校某学生如何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问题的提问方式,“如何”。与之相对比的是用实验法(experimental study)回答的研究问题,例如“手语是否对有语言障碍的学前儿童产生促进语言学习的效果”、“视觉提示是否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减少问题行为的效果”。对于后一类的“验证效果”的研究问题,即试图A(例如某教学策略)与B(例如学生的学习进步)之间存在关系,A对B产生了(提高或减少的)效果,使用实验法而不是个案法。为什么?因为个案研究法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是用来验证关系的,正如电冰箱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你不能用它来炸花生米一样。
2、什么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好了,知道个案研究法不能做什么之后,我们来看看能用它做什么。Merriam(1988)对个案研究法的定义是“对单一的案例、现象或社会单元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定性描述和分析”。Wolcott(1992)则更干脆地否定了个案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将之视为田野研究的“最终产品”。个案研究与其他研究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对象是单一的,可以是某个学生、某个教师、某个校长;也可以是某个班级、学校、校区;也可以是某项政策——总之这一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人员收集哪些信息,不收集哪些信息。单一的研究对象给个案研究划定了边界,只研究与这个对象有关的现象、人员。例如,对一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边界就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的具体事物,至于该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关系、该学校推行的课程模式是否有科学依据这些不够具体、要求在普遍意义上研究的事情,就不应该囊括在个案研究范畴内(Merriam, 1998, 第28页)。
任何研究设计都各有利弊。正如第1点所说,实验研究的长处是验证关系,回答“教A是否导致了学生进步B”的问题,其短处在于能够涵盖的变量有限,往往为了提高实验控制程度而错综复杂的背景因素。个案研究的长处则是描述与研究对象互动的错综复杂的多项因素。在对某现象的研究尚不成熟的初级阶段,个案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研究对象,找出可能发挥重要角色的变量,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出方向和问题。例如,DeMatthews & Mawbinney (2013)对一个从型特殊学校向融合教育学校转变的某学区实施了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5所包括小学和小-初一体的学校,目的是描述融合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以及遇到的挑战。
所以,问主认为个案研究法适合回答你想要回答的问题吗?
3、怎么做个案研究
正如Wolcott (1992)所定义,个案研究并不是某种研究方法,而是聚焦于单一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研究实践,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个案研究是通过多种不同方法收集关于某单一对象的信息,包括、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档案记录回顾、测验等等,以上每一种方法都需要专门进行系统学习才能大概把握要领。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根据单一研究对象设计选用各种研究方法,获得可信有效的信息,并进行严谨的解读,写成有价值的个案报告。简单说就是找个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擅长做定性分析的导师,从整理录音成文字开始打杂学习,做完一个研究项目大概心中就有数了。
我一向鼓励一线实践教师、教育管理者参与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担负设计、主持研究的职责。国内那种要求一线教师写论文不写不评职称的做法实在太愚蠢。论文的价值在于让同行参考,做研究未必能提高教学水平但一定会占用教师不少时间。一线教师的职责在于用好研究而不是产生研究。好的研究应该由受过训练的研究人员设计组织,积极、平等地与一线教师共同合作,而不应要求教师成为千手。我目前就读的是美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研究型R1大学,我们的特殊教育系干脆就不开本科只有硕士博士。即使如此强调研究,我们系对特殊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中,研究方法并非重点,只一门课泛泛介绍常用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由于担任助教,我还设计主讲了今年的研究方法课),目的在于让硕士生了解各种研究法,学会读文献就够了。大量的学时花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师学习、职业发展这些方面。只有到了博士,研究才成为主要任务。即使如此,我们系的博士导师委员会还反复博士生不要做定性研究的博士论文,因为定性研究太复杂,新手想做出够格的定性研究太难,恐怕在10年限期内毕不了业。当然,跟着做定性的老师学是可以的,但跟着做无法算作自己的dissertation study。
所以,恐怕我无写菜谱一样弄一份“怎样开展个案研究”的提纲出来。即使我写出来了,你照着做也是浪费时间,对吧?我的是问主不妨先把个案研究放一边,先试试做文献综述研究(literature review),提高阅读文献、整理信息、应用研究的能力,站在最新研究的前沿,并通过工作中的应用反复验证思考。阅读整理文献的过程,可以结合读一些本科阶段的有关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提高你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对研究质量的分辨能力。这样两年下来,问主能找到目前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漏洞、盲点和最有价值的方向,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那时,再找懂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员合作,必半功倍。在这行做实践和研究十多年了,我看多了懂研究法不会提好问题、有好问题不懂研究法的同行,深感可惜。
参考文献: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CA.
DeMatthews, D. E. & Mawbinney, H. (2013) Addressing the inclusion imperative: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s responses.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1(61), 1-28.
来源:知乎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