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生理 > 正文

古代儿科名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类别:儿童生理 日期:2016-12-19 14:19:34 人气: 来源:

  唐代孙思邈——“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帷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而不任风寒。”

  宋代钱乙——他详细地记录了初生儿到1周岁时的一些生长发育情况(如出乳牙时的低热、轻微腹泻等),认为这些就是前人所讲的“变蒸”,不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他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观点,为以后的中医儿科学确认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钱乙被后世尊称为“儿科始祖”、“儿科之圣”。

  宋代陈文忠——在预防小儿生病方面特别注重小儿的饮食喂养问题,主张“吃热不吃冷,吃液体不吃固体,吃小量不吃过量”,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的观点。

  明代万全——治疗疾病特别重视保护胃气,提出“五脏六腑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的思想。他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曾世荣——善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歌诀形式表现出来,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如保健方面的歌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两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