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生理 > 正文

6~12岁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把握各年龄段认知心理特征!智慧家教

类别:儿童生理 日期:2017-11-26 19:55:48 人气: 来源:

  孩子开始上小学,就进入了全新的成长阶段。他将完成多阶段的基础学习,度过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关键成长期。

  这6年中,孩子会从懵懂的小屁孩逐渐成能思考、有思维能力的青少年,实现智力、认知能力的大越级;他的性格也进一步突显,基本人格进一步成型。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至关重要的6年,首先得了解孩子这段时期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还得学会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能分别在认知、人格塑造两方面帮助我们,更好、更清楚地理解进入学龄期的孩子,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等。

  以下是整理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6-12岁)的认知心理特征及父母沟通重点,强烈收藏,留着以后慢慢看。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他们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慢慢增强,但抽象能力仍较为有限。

  而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小学生处于勤奋对自卑阶段(6岁到青春期),他们在努力学习各种文化技能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感。

  心理特征:孩子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特别信任、依赖老师。

  沟通重点:此阶段,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和孩子谈谈他在学校感到不习惯的地方,针对性引导他做出相应的转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沟通重点: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家长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

  沟通重点:伴随人际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的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增加,他们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进而不安。家长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心。

  认知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在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但辨别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些小的困难很可能引发孩子的不安,从而干扰他的学习。但如果有正确的引导,这种不安可以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求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

  沟通重点: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重点:鼓励做事情的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这个阶段,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接触自然、社会对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实践能力,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的作用。

  认知特征:孩子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心理特征:孩子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情绪容易不稳定。他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感到抵制。

  沟通重点: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逐步为进入初中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