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生理 > 正文

海派新思录|夏雪梅:重新定义儿童的“学习

类别:儿童生理 日期:2018-6-1 10:52:07 人气: 来源:

  在过去的30多年中,由神经科学、人类学、语言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认知等组成的学习科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学习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它们其中有一些深深影响了我们对儿童学习的看法。

  儿童不是白纸一张,也不是低能的刺激反应者,儿童先天的学习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不是对儿童诗意的赞美,而是近期认知神经科学对婴幼儿的一系列研究的事实。

  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即使是幼儿,都具有极强的先天认知能力,这些先天的能力体现在数字、关系、推理、语言、视觉记忆等各方面,在更为高级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等方面,儿童也具有先天的基础。

  比如:儿童在早期就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机制,能够区分非言语刺激和言语信息、区别语言的变化、注意到口形与声音之间的协调性,这些语言发展的先天能力使得儿童在3岁时就能够流利地使用语言、形成概念,发展他们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早期的数感研究和学习策略研究也已证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基本的数字概念和一些朴素的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

  儿童的大脑有天生的学习倾向,避免混乱,试图在纷繁复杂中寻求模式,寻求“联系”,正是后天发展儿童在数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建立模型”的基础,这就需要让儿童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有尝试错误的可能,对错误进行反思和解释,这是发展和锻炼他们大脑,让大脑变得更灵敏的重要方法。

  现在我们知道,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些生命早期出现的“天生的”能力和品质,是他们后天学习中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根基。

  在传统的智力观当中,智力的概念是天生的,主要是指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推理力等,都是智力概念和智力测验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往往被认为是“固定”的。

  神经智力包含了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经验智力是在相应领域内不断的结果,而智力包含遇到问题时的策略性的思考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和性等。

  这一智力理论既保留了从神经认知角度理解智力的传统观念,也将特定领域学习中的知识经验获得和个体在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任务时的广泛策略与反思纳入到智力的范畴中,这种与实际学习构成更为贴近的整合的智力观被学界称为“真智力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智力理论”。

  智力自不必说,经验智力依赖于富有成效的反馈与精准的指导,而尽管神经智力主要是依赖于遗传,但是在早期建立起儿童与、周围间丰富而亲密的联系,不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与玩耍,培育儿童的专注力也是很有效的。

  第二,我们目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体系中比较多的是对经验智力的培育,而对其他两种智力要素,尤其是智力的关注是很不够的。

  而智力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学会、情绪控制、形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积极心态,这些能力和品质也正是学习基础素养的核心。

  所以,在素养的视角下,我们也不是将学习能力看作是一个个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传统的智力简单累加起来的总和,而是将其看作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整合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学习是在多种情境中进行的,从目前教育情境来说,我们过多地给与了有固定答案的小步骤前进的式、记忆式的情境,这对发展儿童的智力是不利的。

  对儿童而言,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的大图景方式都需要在具有性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得以发展,需要考虑到任务的难度、激发起他们情感上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以达到情感与认知、元认知的良好整合。

  儿童的主动认知建构与“学会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内在过程是一致的。在Hoskings等人对学会学习的分析中,特别比较了“学会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

  当我们将问题解决看做是运用一组整合的认知技能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而不是在某一个具体学科领域内部来理解问题解决的时候,问题解决的核心内涵是与学会学习类同的。

  在真实的情境问题中,学会学习的掌握与表现往往也与问题解决和创新等不可分割,它们表现为一种综合性品质,渗透在个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个环节,是个体应对和解决复杂真实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特征。

  在已有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们的问题解决过程与创新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创新过程就是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的问题解决。

  因此,学会学习、学会问题解决和学会创新创造具有相同的潜在过程机制,在儿童阶段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基,实质就是为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奠基,而这种奠基同时将会成为儿童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

  在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的研究领域,也均把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期望学前阶段的儿童在早期教育影响下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提高。

  传统的认知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强调在参与式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兴趣、学习方法,儿童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更多重视。比如:学前课程提出了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目标领域:健康、归属感、贡献、交流和探究。

  我们会发现初期创造力主要集中于儿童探索、联想与思维模式的建立,无疑对儿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符号与知识学习,而是他们心地投入探索情境,在个性化的问题解决及反思等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独特认知结构的一种“身体—认知—情感—元认知”的整合实践。

  这种实践的反复出现,能帮助儿童将积极的学习状态、整合的学习方式以及与实践充分联系的思维习惯逐渐迁移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主动、持久、灵活的持续学习。

  杨向东教授将学习界定为“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我们进一步吸取了马扎诺、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观点认为,对儿童而言,意义可能更重要,外在的问题只有启动儿童系统才成为他自己的问题,为此,将儿童的学习界定为“在各种情境中创造新意义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儿童创造意义和新意义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儿童在探索内外时自发形成的问题,是源于他们对的好奇、探索和已有认知结构的。因此,这样的问题解决对儿童来讲本身是具有意义的,而这种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使儿童产生对事物的新认识、新理解,并可能重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于是便在问题解决中创造出了新的意义,这也即是学习的意义。

  这种观点下的学习并不纯粹是一种活动,而是认知与非认知,身体和思维的整合。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凸显了和元认知在人类认识或行为的重要性,与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强调的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存在密切关联。

  学习不是无媒介的大脑活动,而是以工具、素材和他人为媒介,同客观世界对话的活动。由于人类实践具有内在的社会性,这样一种学习观在本质上亦是社会性的,不可避免的受到个体所生活的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不是孤零零的大脑产物,学习也不是个人主义的活动,儿童借助工具、材料、他人与客观世界对话,对话中的社会性、扩展性的知识增进了他对未知的理解,这样的学习对他而言产生了新意义,解决了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创造出了对他自己而言的“新知识”“新实践”,而因为这种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中更有可能进行迁移和,形成了杜威所说的“成长性的经验”。

  在浅层的、依赖式的学习,不求甚解的机械学习,被动的表面学习、在过于追求显性结果的竞争学习中,儿童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行为联系往往是单一、固化的,在新的情境中也难以发生迁移。

  而拥有成长性经验的个体,则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调节情感、态度去主动解决新的问题,产生迁移,所以在这种类型的学习中必然包含着一系列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了,感受到了真正的学习快乐。

  学习的具身性、社会性、情境性得以充分的彰显,个体在情境中带有强烈的身体行动意识的探究,人与人之间借助“知识”而进行的真实的学术性的交流、沟通构成了学习新的风景。

  大量学习科学领域的追踪研究、早期干预研究、国际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研究都表明,幼儿园-小学是重要的学习品质、能力的奠基时期。

  对幼儿园-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关注,一直以来是美国重要的国家教育战略。2009年,美国发布“力争上游”计划,作为美国至今投入最多的一项联邦教育投资,力争上游中一开始就给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纵向学制,在早期教育的创新中投入巨大的资本。

  到2011年,又投入5亿美元,特别致力于早期学习领域,美国在这一领域上的投入,是将其上升到社会稳定、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上而言的。

  众多追踪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成就有重要影响。一个经典的研究来自“佩里教育研究计划”,这项研究对美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62年至1965年,研究者将同等智力水平的孩子随机分为两组。这些孩子都是家境贫困的黑人孩子,父母文化程度都较低。实验组的孩子采用式教学模式,注重孩子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智能、社会性、身体等方面的发展。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的成效差异是巨大的。

  在后期的学业发展和40岁的人生历程中,实验组在进入大学的比例、个人经济收入、犯罪率上都全面优于对照组。这些研究近来都了进一步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检验,发现早期的投入对后期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的早期儿童教育长期干预式的追踪研究,通过对教师、家长的干预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等支持,采集了900个从3岁到26岁孩子的数据,根据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和人力发展学院的测算,在这个教育项目中,每投资1美元,就会在儿童的生命中对社会产生11美元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产生了18%的年回报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早期学习的良好经历不仅是未来学习的基础,而且将对个人和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对6~12岁相关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学习基础素养的指标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儿童的“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进行素养奠基:

  ✦要培养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认知建构的学习能力。

  ✦要促进儿童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并能够在与他人的社会往中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要好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保持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投入,激发儿童勇于挑战和创新的。

  ✦要提升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计划、调节与控制,发展他们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

  ✦要确保儿童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发育为他们的学习过程奠定牢固的生理基础,并能积极促进学习的发生。

  ✦要关注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使社会性-情绪发展为他们在学校中的社会交往和学习奠基。

关键词:儿童的界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