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化的文章,没有任化含量,更没有文学积累的价值,为什么要让学生下来并默写?在鲍鹏山看来,这正是如今中小学语文教材所含弊病。
鲍鹏山说,在国外,学生阅读更侧重读原著典籍,例如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等,而我国学生更多阅读的是“概论”,或者是名著的选段。“《论语》全集不过1万6千字,《经》不过5000字,有多少学生或者语文教师全文读过呢?”鲍鹏山认为,阅读名著也有“讲究”:应该阅读完整著作,才能体现出文学的体系性,单凭阅读几则选段作用很小。
鲍鹏山曾对自己的孩子做过一项调研,发现孩子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对语文教材中印象深刻的课文除了文言文以外,大多是鲁迅的文章,原因很简单,能被记住的都是经典,而类似的经典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鲜能看到,尤其是现代文部分。他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要分清楚“可以读”与“必须读”,尽可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学到更多知识。例如《论语》共有20章,第一章约500字,小学生每天半个小时,一周之内可以全部章节。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论语》可以用于今后写作,还能知道古代人有姓、名、字、号、谥等,其中还蕴含了二三十个成语。
哈佛一位校长曾表示:“如果哈佛培养出的学生只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那就是我们的失败。”对此,鲍鹏山深感认同。他说,教育承担着两个。一是传授并发展人类的技术,二是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化。让普通学生凭借技术可以寻求工作,优秀者可以发展技术并推动社会进步。但目前的教育过于重视技术到了罔顾其他的地步,至于教育的另一——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化,这一教育最原始的功能,在不少大学的理工学科、管理学科已经逐渐淡化。
孔子云:“君子不器。”在大学的一场中,有学生询问鲍鹏山这句话的意思。他解释说,“这是说假如我们仅仅懂得专业的技术是成不了君子的。有专业技术不能判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要传承前人积累的文化,并以此成为人生的依据。人文素养可以判断美丑,引领社会的精英,一定是受到过文化熏陶的人。”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