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生理 > 正文

心理研究表明对学龄前孩子来说1+2≠2+1

类别:儿童生理 日期:2019-11-28 3:04:31 人气: 来源:

  为了上小学后为了更好的跟上老师的进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孩子在上小学前都会上学前班,父母在家里也培养孩子认字、拼音、算数。

  我们每天都在,孩子进步也很快,由原来10分钟内都做不完,10道错5道,变成现在10道错2道,偶尔还全对。

  但是我在陪孩子做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拿12+67来说,因为孩子是用手指算来做,于是从12开始加,一直加67个数,特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输错。我就提醒孩子你用67+12不行吗?这样不就加的少,算的更快吗?12+67不就等于67+12吗?孩子光嗯嗯,下一次遇到这种同样类似这种小数+大数的问题,同样还是这样算,不会换用大数加小数。

  于是我就有点怀疑,难道在孩子的眼里,A+B和B+A不是一样的,不相等?我就出了这样两道题,8+34和34+8,让孩子算,结果孩子用手指算算完8+34,下一道还是接着用手指算算34+8。

  在眼里,A+B和B+A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换了个。但是在孩子眼里,为什么就看不出它们是相同的呢?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1986年生于,1980年9月16日逝世,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改变了我们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思考模式。

  皮亚杰根据他的观察研究,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婴儿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建立在动作上,之后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协调。只有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活动才开始内化,形成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征符号。

  儿童能够使用符号来理解世界,假扮游戏开始出现,儿童能清楚的辨别出现实与幻想的不同,思维是为中心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才能考虑到别人的观点。

  儿童获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例如多重分类、逆向、序列以及守恒。通过这些动作,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符号,逻辑思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但仍主要与具体事件而不是抽象概念相联系。

  儿童在这时期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多的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

  前运算阶段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以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相信“有灵”。

  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下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和没有守恒概念,因为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为什么学龄前儿童认识不到1+2=2+1。

  所谓的可逆性是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原点。也就是说在考虑事物或事件时以最初经历它们的顺序为基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在思维中改变这个顺序,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僵硬。而却可以通过想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整各种符合和表征的顺序,具有可逆性。

  你问一个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的儿童,他是否有兄弟,他会说“有”,接着问“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小明”,你再问“小明有兄弟吗?”他很可能就会回答没有。

  所以当学龄前的孩子在1+2时,你给他调整循序变成了2+1,在孩子的眼里这就变成了另一个算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调整,他不会认为1+2=2+1。

  我们知道,1+2和2+1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数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变了,所以1+2就应该等于2+1。

  但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因此他们也就无法从守恒上来认知1+2和2+1的关系。为了测试孩子是否具备守恒概念,皮亚杰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守恒实验。

  不具有可逆性和没有守恒概念,决定了学龄前的孩子无法正确认识1+2和2+1的关系,决定了孩子们在认知事物时跟的眼光具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小学都6岁以后才开始上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思维才开始具备可逆性,有了守恒概念,学校教的各种知识能快速吸收。

  当父母意识到学龄前孩子的认知特点,那么在平常的教育中就应该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要,孩子做这一阶段他无法做到的事。否则,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拔苗助长,事倍功半。

  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加减法时,孩子会做4+3=?,但是你让他算4+?=7时,孩子是不会用减法7-4来算出?是多少的,这是因为孩子思维的不可逆性在起作用。所以当父母明白来这个道理,父母便不会用这种减法方式来教孩子计算4+?=7中?是多少。

  很多父母在孩子作业时,经常忍不住发火,孩子,气的脑梗、心脏搭桥,而孩子哭哭啼啼,厌恶作业学习,搞的家庭关系紧张。

  比如父母教育孩子4+?=7,通过减法7-4就能算出来,但是孩子怎么教都不会,于是就忍不住发火生气。归根结底是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认知缺陷,把孩子当成年人来对待。他们觉得孩子的认知跟成年人一样,他们觉得简单的,孩子也应该简单。错误的认知导致父母过高的估计孩子水平,而孩子达不到他们的心理标准时,就容易生气了。

  而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认知特点后,父母就会意识到:不会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本身还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这时候父母就会更优耐心,调整教育方法,不会对孩子。

  当父母认识到孩子的认知特点,依据认知规律来设计任务难度,培养孩子,会更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父母懂得了孩子的认知水平,设计了难易得当的问题,孩子会发现,他只要努努力,认真思考下就能做到,于是孩子会觉得自己聪明,周公解梦梦见洗头发又能力,自信心会越来越高。相反,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认知规律,随意的设置问题,孩子做不出来,父母又意识不到这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就容易发火,贬低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笨,没有自信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