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新闻 > 正文

怎样和谈“那个”?

类别:健康新闻 日期:2015-7-4 19:44:39 人气: 来源:

  长安街一向西,出五环,石景山区,一片老式楼房中,终于找到马晓年教授的“性文化博物馆”,名称是“性与生殖健康科普展”。石景山是城里不够“出众”的一个区,当地人最熟悉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石景山游乐场,一个是八宝山,完成了人生一头一尾的服务。

  2004年,石景山却因为“性文化博物馆”火了一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蜂拥而至。中国类似性质的博物馆只有两家,另一家是刘达临教授开设的性文化博物馆,这家博物馆曾在上海惨淡经营数年,后来落户苏州古镇同里。

  马晓年教授的博物馆与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合作,用了计生委的场地,宣传工作也归计生委管。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仍沉浸在感慨中:那么多记者,还有外国的,我们专门准备了提供给外国的新闻稿,这个事儿,可不能瞎说。

  现在,博物馆平均每周迎来一拨参观者,大多是单位组织来的,包括各种机关以及出租车公司。解说员带记者参观,前半部分主要是马晓年教授收集的各种藏品,从远古性说起,一直到中国古代性文化。后半部分则属于“生殖健康”的范畴,员强调,这后半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博物馆里,从“远古”走到“现代”不过5分钟,漫长的三千年,中国人对性的纠结心态其实也变化不大:一边把它看生乐趣、风流雅好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另一边则刻意回避,难以坦然面对。

  如此性文化,带来了一系列后果。

  正常的教育渠道避讳谈“那个”,但不谈“那个”不等于没有“那个”。据统计,中国每年有800万-1300万人次的人工流产手术,其中不满25岁的女性占到一半左右,更让人的是,人工流产女性中未婚的占三成,未育的占近五成。在一些高校,人工流产手术的宣传广告派发到了校门口,准备好应对学生们的“不时之需”。

  不该进医院的懵懂少年进了医院,该进医院的成年人却仍在犹豫徘徊。按关的测算,中国男性ED(勃起功能障碍)就诊率在6%左右,ED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就医,或者说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

  教育与不教育,差别甚大。2013年和2014年,辉瑞制药公司联合中国性学会开展了一系列性健康教育公益活动,国内男性ED就诊率从5%上升到6%,性健康知识的普及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2年的大力教育,患者病耻感有所减轻,更多人开始将“性福”看做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

  在任化中,性健康教育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而在中国,面向的性健康教育起步不久,境况更加。要教育,又不能诲淫诲盗;要,又不能太直白。“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美国人也不是一直“明白”

  在谈及中国的性健康普及时,美国总是一个拿来比较的例子。

  记者对美国高中性教育的印象,来自一部美国青春片,电影中,生理老师将男性生殖器模具放在上,细致地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的场景,万万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中学课堂上。

  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姜辉教授最近联系一家的中学,准备到学校为学生们开一门“青少年性教育”科普,学校负责人答复他:教育我们非常需要,但,名字得改。姜辉把名称改为“青春期教育”,学校立即通过。连的名称都有讲究,可以想见内容更加不能“出格”,不然就有“”之嫌。

  学校制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社会也逐渐开化,但在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上,家长们反而越来越保守,直到不把这事儿当做自己的任务。爸妈不讲,学校不教,少年们的启蒙变得凌乱。

  不同时代,获取性知识的“门”各有不同。70后的印象中,青春是从红皮的《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在1970年由“上海市出版组”出版。关于男性、女性生理特征的章节,总是《赤脚医生手册》被翻得最烂的几页,物质与生理知识的匮乏是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深刻的记忆。80后比较幸运,迎来了带来的港台文化,昏暗厅里的电影,为80后少年完成了性启蒙。90后则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家长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不懂,而是懂得“太多”。

  那么,美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白”的呢?

  77年前,昆虫学家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接受校方安排在印第安纳大学开设一门婚姻指导课,为即将结婚的学生夫妇答疑解惑。没想到,婚姻指导课人气爆棚,一些学生竟然为了听课假结婚。

  学生们向金赛提了很多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金赛决定转而研究性学。金赛组织了一个性学研究小组,对美国人的性习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汇集成《男性性行为》,1948年出版的《男性性行为》不到一个月就卖出了20万册,1953年他又出版了《女性性行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了美国社会正视性健康的历程。

  金赛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没什么稀奇,但在当时却是爆炸性的新闻。

  继承金赛事业的是威廉·马斯特斯(William Masters)和弗吉尼亚·约翰逊(Virginia Johnson),没错,就是美剧《大师》(Masters of Sex)里的两人,他们真实存在,那些扣弦的真人实验,也真的发生过。马斯特斯医生和助手约翰逊用各种仪器来记录两性时的生理数据,试图将性事还原成数字来加以描述。

  《人类性反应》是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研究,这本书于1966年出版,轰动了全世界。这本书第一次将人类的性行为分成4个阶段:兴奋期、平台期、期和消退期,这个理论到今天仍然是医学上的经典理论。

  马斯特斯的时代不过距今50年,这样看,在性事上,美国人也没比我们早明白太久。

  告别吃啥补啥时代

  如果说中国自古没有性教育,太不公平,只不过,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的认识,也跟山水画一样讲究模糊的“意境”而不谈。

  现代学校进入中国之前,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责任人。记者在马晓年教授的博物馆中看到,有一种被称为“压箱底儿”的东西,是父母为结婚前孩子开展性教育的“教科书”,“教科书”由巴掌大小的画片而成,画片上刻画着男女交媾图。有钱人家“压箱底儿”的材质讲究,可能用象牙,一般人家则是竹制的。要没有“压箱底儿”的东西,很难想象,在保守的社会里,那些被严加的大户人家子弟,如何学习房中之事。

  “性福”遇到障碍时,中国传统医学给出了一些解决之道,最基本的理论是,吃啥补啥。各种动物鞭、被入药或者被当做保健品。一些长相“威武”的植物,也被认为有助于壮阳,比如生长在甘肃盐碱地中的锁阳。这种植物顽强地在荒芜的戈壁滩上破土生长,暗红色、圆柱状,光从形态上就有鼓舞士气的含义。当然,古代也有类似的壮阳理论,这些滋补方式主要流传在皇家,毕竟,不论东西,只有皇上、国王们,才有面对三宫六院的“高级烦恼”。

  中国人公开谈论性,还要等到20世纪后半期。1979年,《大众电影》在封底上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接吻剧照,这是国内首次公开发表接吻照片。照片刊登后,引发了的争论。1988年,中央美院一位老师组织了中国首次油画展,当年,一本叫做《艺术论》的书成为畅销书。1990年,《青春期》教材出台,中学开始开展性健康教育。第二年,首次对同性恋进行司释,认为对同性恋同居不宜以行为给予治安处罚。

  2000年,可以被看做新的转折点。这一年,万艾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这种用于治疗ED的口服药首先进入,被翻译为“伟哥”。这种处方药带来的不仅是治疗方式的改变,更携带着新的文化和观念,影响着大众。创作人李盛把蓝色小药丸写进流行歌曲,也把“性”福感和幸福感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万艾可在上市时,同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蓝色药丸曾两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TIME)。

  万艾可和之后同类药物进入中国,结束了男科疾病在治疗上的“蛮荒时代”,也启动了中国内地性健康教育事业。

  在中国性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制药企业也是重要的角色,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今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已经非常普及,控制血糖、胰岛素、血压自测等往日的医学专业词汇,已经变成大众熟知的知识,疾病常识的普及为慢性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慢性病知识的普及中,相关制药企业同样是重要的角色之一。

  一种疾病的健康教育,必须要行业中积极的努力推动,哪怕像癌症这样严重损害健康的疾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和的重视。20世纪中叶,肿瘤医生高声呼吁和重视癌症,并要求将经费和注意力投入到癌症的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如果不是这场社会运动,我们认识癌症的速度,恐怕要放慢很多。

  据了解,多年以来万艾可在大众教育上投入大量预算,中国相关部门对像万艾可这样的处方药的宣传行为有严格的管理,因此,每次参与教育项目,都是公益性质。

  2013年开始,万艾可团队加大了在性健康教育上的投入,参与了一系列科普活动。光是2014年,大众教育借助各种覆盖了约90亿人次。经过2年的努力,国内ED患者就诊率从5%提高到6%。从ED治疗药物的销售情况,也可以看到观念的改变。根据IMS health数据,万艾可2014年实现了47%的增长,占中国抗ED治疗领域西药类份额68%。

  不过,与美国比较,美国ED就诊率大大高于中国,ED治疗类药物的用药量是中国的50倍,可以看到,中国还有大量患者没有得到治疗。姜辉教授认为,中国的性健康知识普及还远远不够。

  “伟哥”遇到互联网

  “男性疾病不像别的病,如果我们不教育,他没有正规的渠道去了解,又不好意思跟人讨论,患者就不去看病。”姜辉教授是国内男性健康教育活动上出镜率最高的医生,他最清楚对性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多大。姜辉教授几次受邀到的“养生堂”栏目谈男性健康,每次他的节目,都会拿到收视率冠军。而且,每次此类节目后,男科门诊的门诊量就会明显增加。

  教育渠道,一直是性健康教育面对的一个难题。在一些国家,处方药品牌可以做广告,万艾可在俄罗斯和美国就有电视广告投放,俄罗斯播放的广告,是用戳不进可乐杯的吸管作为隐喻。在这些国家,观众通过药物广告,可以检索到相关的健康信息。但在中国,处方药一切形式的广告,因此在传统上,不可能出现相关的信息。

  性健康话题私密,应该适合网络,但当性健康互联网,问题却变得更加复杂。辉瑞万艾可团队告诉《新民周刊》,几年前,如果把“ED”作为关键词在国内最大的搜索网站上搜索,前20页的内容几乎都是各种广告和不专业的信息,网络的便捷也给错误信息的流传提供了方便。

  2013年后,中国新崛起,社交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性健康教育也开始寻求在新上的体现。中国性学会开设了微博“中国性学会”“性福那些事” ,微信号“性福专家团”,后者有不定期的专家答疑互动,给粉丝提供切实的服务。

  新的形式,也给的内容创意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杯期间,“性福调查”结合了世界杯元素,把、运动、快乐、活力等关键词与“性福”联系在一起,让年轻的受众毫无违和感。

  《性福中国蓝皮书》以及基于蓝皮书制作的动画视频,通过3个新平台以及《健康报》的新平台发布,最终得到300多个微信平台的,视频上线仅5天,就获得了150万点击量。这样的效率,在新时代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新让信息浓缩到每个人的掌心,给性健康教育带来了变化。辉瑞万艾可团队介绍说,万艾可进入中国15年,尽管大众对“伟哥”这个名称十分熟悉,但对它的仍然很多。比如,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伟哥”只是一个绰号,是西地那非(Sildenafil)类药物的统称。

  1998年,辉瑞制药公司(Pfizer)研制出万艾可(Viagra),科学家本来希望它能起舒张心血管平滑肌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脏病,没想到实验证明它在这方面的功效很弱,但却能帮助勃起,并增加勃起的硬度和时间。

  歪打正着的万艾可第一次让ED成为一种可以通过服药来治愈的生疾病。从万艾可研发的背景就可以看到,万艾可不是,不会刺激性欲,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但很多人地把万艾可当做。“有人吃好药就躺床上等着,你没想法、没行动,等到天亮也没用。”辉瑞万艾可团队说。

  对“性福”的还不止这些,男科医生们经常回答患者这样的问题:吃了蓝色药丸是不是会耐药?以后都得吃?有没有副作用?姜辉教授强调,遇到“性福”障碍时,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让专业的医生诊断和治疗,像ED这样混杂着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生理问题,在得到及时纠正后完全可以恢复如初。

  现在,这些知识得以通过新,以年轻人乐见的动画片等形式展现,轻松诙谐的风格一扫过去的尴尬。

  新的一年,一项名为“性福365”的健康教育项目即将启动,这个项目将以每天一个小故事的形式,通过新平台有关“性”福生活观念和知识。

  “天天向上”指的不仅是“性福”,更是生活品质和人的追求。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黄祺)

  39死近200伤,一次铁事故中最低级、最应该防范的追尾碰撞,让打鸡血般一高歌猛进的中国高铁打了个冷颤。大干快上的狂热背后是强大的长官意志,以及基于垄断养成的自大、昏愦和,对安全与生命的极端.[详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