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 袁斌)“如果没有社区家庭医生秦主任每天细心的照顾,真不知道自己会臭成什么样子。”涟源市斗笠山矿区社区东方红村64岁的工伤患者老罗(化名),躺在床上,双手紧紧握住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长秦醒华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老罗,40多年前在斗笠山煤矿因公,颈椎以下高位截瘫,长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过去主要依靠老伴照顾,2000年斗笠山煤矿破产关闭,虽然老罗有工伤医保,但60多岁的老伴一直没有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连日常简单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加之老伴长年劳累,佝偻的身躯难负照顾老罗的重担,儿子、儿媳不得不放弃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照顾父母,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老罗的房子,还是60年代的简易板房,家中仅有两台家用电器,一是儿子十几年前外出打工时买的电视机,二是吹了20多年的嘎吱嘎吱作响的吊扇。
煤矿破产后,整个矿区像老罗这样困难的家庭还有很多。年轻多外出打工,年纪大或者体弱多病的只能留守矿区。子女条件好一点的还能把老人接出去一起生活,家在农村还有土地的,也陆续迁回原籍,留守矿区的都是一些无依无靠无处可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往往疾病缠身,经济困难,有的老人甚至连几块钱一瓶的降压药都要论片买。
据统计,整个矿区目前有常住人口5千余人,六级以上工伤患者256人,慢性病人1892人,长年卧床不起的8人,沉甸甸的数字诉说着这个特殊群体的艰辛,他们曾经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奉献了健康和最美好的年华,到如今收入微薄、疾病缠身,他们的健康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他们的未来如何保障?
这份重担落在了一群视工友如亲人,坚守,守护矿区留守人员健康的群体涟源市斗笠山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班人肩上。
斗笠山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涟邵矿务局斗笠山煤矿职工医院,始建于1957年,2000年12月斗笠山煤矿破产关闭后整体移交给涟源市管辖。医院移交后,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在主任袁斌同志的带领下,团结奋斗,发展,投资523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达2870平方米的现代化门诊综合大楼。病房里配备卫生间和电视、空调及热水供应系统、供氧系统、医疗呼叫系统,医院硬件设施不断改善。
面对辖区内服务对象家庭困难和护理困难的窘境,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旨,“技术求精、服务求优、收费求廉”的服务,为病人提供优质、合理、经济、透明的医疗服务,并组建了以全科医生、、公卫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辖区内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签约人群开展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评估与管理为一体的可持续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签约 1538 人,服务覆盖率达77.48%,基本缓解了特殊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向服务全覆盖努力迈进。
“女儿有问题,无法照顾我,多亏家庭医生每周两次来给我做康复护理,现在我又可以慢慢了”,62岁家住矿区红卫村的贺师傅,正在医生的搀扶下慢慢进行康复行走。
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中心循序渐进,自愿签约,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医务人员分成4个服务小组,分片区开展上门服务。定期巡视问诊,为群众提供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上门康复指导、家庭护理、健康检查、动态管理等个性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视病人如亲人,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医疗情况,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上门检查身体,提供必要的健康药品,对慢性病人员提供定时送药配药服务,用耐心细致的服务温暖留守群众的心。
“这些煤矿老工友为矿区奉献了一辈子,他们的困难,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全体医务工者服务的方向,我们只有坚守坚守职责,才能让他们的健康有保障,我们愿做留守矿区的健康守护者。”斗笠山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斌向笔者说到。(编辑/慧)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