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电 题: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吃亏——全国常委会组员为生态环境保护“开药方”
十三届全国常委会第二次会议26日分组审议了2017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全国常委会组员认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仍面临严峻形势,要加大环境执度违法排污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不能让守法企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吃亏。
近期频频报道企业偷排废水废渣,污染环境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韩晓武委员说,这是环境污染特别是违法排污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现在一些企业不能自觉执行相关环保,有些甚至明知故犯,采取“昼停夜排”或检查人员“一来就停,一走就排”等方式逃避监管。因为违法成本很低,即使被发现,处罚也不会给企业造成多大损失,比起花钱治污成本要低很多。他对违法排污的,要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力度,不仅要让违法排污企业违法经济成本高,而且情节严重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人的刑事责任,彻底打破逃避监管的侥幸心理。
还有常委会组员提出,推行环境污染有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
有委员提出,要加快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解决基层执法队伍人员和业务素题;重视推进环境执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规范行政处罚的裁量权,并要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有效衔接。
“生态补偿要向生态保护红线区倾斜。”程立峰委员说。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脆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既要划得实,更要守得住。生态保护红线区是按开发区管理,不能搞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活动。他在实行差别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同时,加快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专项制度,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占县域面积的比例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比例的权重,不能让保护者吃亏。
李学勇委员,对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地方,如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基础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改善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的能力。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补偿机制,还要考虑到对跨区域、跨流域的补偿。应当加强国家引导,兼顾省内纵向补偿和区域横向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
同时,农业农村的污染问题也是多位常委会组员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药化肥减量、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还有多位委员提出,要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和源头防治,加大环保科技支撑,提高治污投入的成效。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