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坐以待毙!”4月16日,18位来自多地医院的院长们奔赴西安,此行既不为开会,也不是会诊,而是。
院长们说,过去两年里,他们都被一家名为“远程视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远程视界”)的企业给“骗”了。
该公司打着“远程医疗”“专科医联体”“健康扶贫”等旗号,以融资租赁的模式与基层医院开展专科合作,并承诺“垫付租金”吸引医院加入,却在2017年下半年疑因资金链断裂,使每家医院背上少则二三百万、多则上亿元的高额债务,且面临“吃官司”的风险。涉事医院以县级或区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主。粗略统计,全国有上千家医院卷入其中,涉事金额超过百亿元。
这么大的一个案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接到相关线索后,《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记者第一时间赶往西安调查采访。
见到院长们之前,记者首先对远程视界进行了初步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成立前两年,以眼科作为切入,在全国筹建眼科会诊中心。目前,集团下设13家子公司及一家眼科医院,运营眼科、肿瘤科、妇科等7个专科远程医疗项目,自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注专科远程医疗联合体的O2O平台。”曾一度“每年纳税13个亿,不享受国家补贴,无银行贷款”。就是这样一个“不差钱”的企业,却让数百家医院背负了高额债务。
2015年2月,有关部门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这让罗院长和一些县医院院长们看到了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基层医院能和大医院互联互通、远程会诊、资源共享,这是好事。”但因为县级医院缺资金、缺设备、缺人才,远程医疗又是新鲜事物,很多医院都在观望。
此时,一位名叫任丽芳的远程视界员工找到罗院长,介绍说,远程视界是一家专为县级医院发展解困的大公司,在全国已有很多成功合作的案例。远程视界承诺,他们负责采购设备提供给医院使用,设备款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医院只需从项目收益中,每月按比例归还设备款给融资租赁公司,不足部分由远程视界垫付;他们还提供人员培训、专家坐诊、科室运营等服务。
起初,罗院长认为,自己所在医院不具备开展合作的条件,可没挨住任丽芳死缠烂打地劝说,便去考察了项目开展较好的舞钢市人民医院。这一去就动了心。“他们医院设备到位及时,专家和运营人员已开始工作,承诺的大病慈善救助金也发放了,患者评价很高。”
罗院长认为,有专业人员负责运营,赔了钱还有人兜底,这种合作方式对医院来说几乎是“零风险”。于是和医院领导班子商量后,他准备签约。
2016年6月23日,罗院长和远程视界、湖州融汇嘉恒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远程视界介绍)签订了389万的耳鼻喉项目三方设备融资协议。但签约一段时间后,远程视界仅发来了打印机、视频采集器等简单设备,协议上承诺的医疗设备一件都没到。罗院长反复询问,公司回复:“进口设备多,需层层审批。”
在此期间,远程视界河南总代理胡杰又来医院谈肿瘤项目的合作。罗院长不想开展新的合作,但胡杰承诺:“一定促成耳鼻喉项目落地,否则绝不启动肿瘤科项目。”罗院长希望如此,考虑肿瘤项目医院也需要,便同意再次签约。但远程视界出示的设备清单让他犹豫了,因为“设备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很多。”罗院长心想,远程视界提供的优质专家资源也是有成本的,便打消了顾虑。
2017年4月,罗院长代表医院签下1073万的肿瘤项目协议。当天,远程视界和融资租赁公司“西安市宝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四五位工作人员,拿着上百页的合同来到医院,催促罗院长签约。罗院长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带来合同文本,还有“设备验收报告”和“收货确认书”。
在到设备的情况下,他本来是签字的,但远程视界工作人员以“方便融资公司尽快放款”“以前那些医院都是这么合作的”为由,要求必须提前签字。
签约后,罗院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个月过去了,一台设备也没到,等来的却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催款单。他反复致电远程视界,但对方以公司上市为由,停止垫付租金。融资租赁公司称,因医院多次拒付租金,根据合同约定,医院必须一次性付清本金和利息,共计1500多万。“这是一起有、有组织、有计划的欺诈!”罗院长对记者说他后悔极了。
《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十多家涉事医院,结果都是设备没到,专家、运营人员更不见踪影。不同的是,有的医院收到部分设备,有的一台都到;有的医院合作一两个专科,有的与不同融资租赁公司签订了涉及多个专科的多份合同。一些医院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后,银行账户被冻结,医务人员工资都发不了,严重影响医院运作。
四川省西北部某县人民医院王院长告诉记者,地震重建后,该院盈利微薄,医院欠融资租赁公司5000多万租金,“十年也还不完!”于是,多家医院院长联合起来,四处奔走,要向远程视界和融资租赁公司讨个说法。
“我们要见法人!”4月17日上午,《生命时报》记者和18位基层医院院长一起来到西安市宝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门口。
该公司业务总部总经理牛惠娟、资产运营部副总经理赵涛等人称董事长不在,他们称全权处理此事,“我们的决定就是公司的决定”。
省市某区妇幼保健院曹院长首先发问:“宝信是出钱方,远程是采购方,医院是收货方,我们到设备,你们钱也没了,我们不联合起来告远程视界,你们却要把医院告上法庭?”
牛惠娟回应:“我们已经起诉远程视界,但根据合同来看,宝信跟医院是一个实际的借贷关系,因此只能先起诉医院。对我们公司来讲,根本目的是追回钱。”而院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根本就到设备,拿什么还钱!”院长们希望能三方出面解决问题,但这次谈判却在不愉快中结束了,他们转而前往西安市机关、监察机关和金融监管机关报案。
同一天上午,十多个穿着背心的人坐在远程视界公司门口(市丰台区万开)讨薪,衣服上写着“远程大骗子,还我钱”。
据记者了解,他们都是远程视界在各地的代理商,工作内容是促成远程视界和医院合作。成为代理商前,他们要向远程视界支付加盟费,如有项目落地,能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但从去年10月开始,很多代理商就再没拿到过提成,有人想退加盟费,公司却以“需要排队”为由一拖再拖。为了要钱,一些代理商干脆睡在远程视界的办公室。
会上,远程视界董事长韩春善承认,公司发展模式确实有问题,自己对融资租赁研究不够。由于“设备额度风控不好”(编者注:“风控”即“风险控制”),导致公司垫付越来越多,“为医院总垫付38亿多,金10亿多”,致使2017年资金压力巨大;后因租赁公司起诉,导致公司账户被封,资金链断裂。
韩春善表示,远程视界已获得某公司9个亿投资来应对这次危机,但未来,公司将不再为医院垫付租金。为降低医院还款压力,可适当延期还款。对此,多数院长并不认同。
四川一位医院院长说:“当初就是因为远程视界答应垫付租金才合作的。”江西省上饶市某县中医医院江院长说,他的医院每年毛利润只有200万左右,如远程视界不垫付,根本无法按合同在3年内还完1300多万的本金和利息。院长们希望通过法律途径和远程视界解除合同。
目前,医院、融资租赁公司、代理商已在多地投诉远程视界,四川、新疆、、等地已抵京调查取证。记者查询网络平台“企查查”发现,远程视界涉及11个融资租赁诉讼,原告以医院、融资租赁公司为主,开庭时间都在2017年底至2018年4月。
针对此次事件的争论焦点,《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律师、专家,根据他们的观点,总结出事件五大疑点。
曹院长回忆,签约当天,远程视界拉来从未见过的融资租赁公司,“我觉得不对劲,2017年6月1日签约,7月21日便要求终止合同。”当时,远程视界承诺:“因项目停滞带来的损失由甲方(远程视界)承担”。可到了今年2月,医院还是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了。
大学院副教授杨振宏看到记者提供的合同条款后表示,医院单方面和远程视界解除合同,并不影响融资租赁合同,医院还是要还他们租金。但在医院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很多条款都不利于医院。
比如,有关“租赁物延迟交货等问题处理”中,“无论任何情况下,承租人不得因供应商问题而拒付租金”。西安宝信在融资租赁方面涉诉还有不少,且胜诉率很高,可见他们对于融资租赁合同文本中减轻或免除自身责任的条款经过深思熟虑。
《生命时报》记者发现,远程视界和涉事医院签订协议的日期集中在2017年4月~10月,此后的合同履行中他们已无法提供设备给医院,租金垫付也停止了,有些融资租赁公司已起诉远程视界。
西安宝信资产运营部副总经理赵涛说:“这个项目我们投资的医院都是二甲以上,年收入3000万以上。”
但记者发现,与他们有融资租赁关系的医院,很多都是二甲以下,比如山东沂源县妇幼保健院、省市肥乡区中医骨科医院、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等,有的甚至负债经营。
省黑河市某县中医医院董院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签约前融资租赁方并未考察医院,仅在签约当天被远程视界带过来,在医院门口拍了照,也没看医院财务资质就签约了。
让十多位医院院长后悔的是,在到设备的情况下,提前签署了《设备验收报告》和《收货确认单》。对此,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顾问委员会主任谢松城表示,这样做存在极大风险,不是正规程序。
由于提前签字,验收报告中没有具体的设备编号,而它是产品的“身份证”,可以在出现不良事件时追根溯源,必须标注清楚。在融资租赁公司与医院签订的《委托采购协议》中也明确,验收报告中应当注明设备的序列号、识别码等唯一标识。
另外,谢松城用“天价”来形容远程视界协议中的设备清单。他说,多数设备单价均高出市场价一倍以上,比如一台核磁共振整机市场价为700万左右,但远程视界的报价是1500万。
按理说,一套上百万的设备应由不同数量、型号、规格的子设备组成,协议中要列出明细配置和价格,但远程视界并没这么做。
道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奚望表示,事件处理难点在于,远程视界与几十家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每家的合同文本都不一样,对付款条件的约定和对验收报告的依赖程度都不一样,这对医院很不利。
比如,医院是在所在地诉讼,还是去融资租赁公司所在地诉讼,不同合同说法不一样。目前,医院只能抱团取暖,互相,才可有无三方框架下医院不知情的协议,是否存在一份单据多次使用的问题。
《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截至目前,设备没有到位的医院中,江西3家,5家,10多家,新疆18家,四川30多家,河南67家,30多家。而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据记者了解,仅西安宝信就与全国80多家医院签约,存在纠纷的至少18家,租金总额高达3亿元,而它只是给远程视界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的几十家公司之一。
2017年底,四川部分医疗机构已向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反映了与远程视界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此,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排查医疗机构与远程公司开展项目合作情况的函》。
今年4月9日,人民日河南分社向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发了《关于预警“远程集团公司”涉嫌欺诈的通报》,希望他们引起高度重视,提醒未签约医院不要盲目跟进,帮助已签约医院减少损失。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迅速发布通知,要求医院是否存在合作情况和损失。据统计,河南目前有167家医院与远程视界签约,截至记者发稿,已有60多家医院损失。
奚望律师表示,远程视界今日处境是商业风险还是欺诈,在法院没有裁判前,谁都不好下。但他们自知资金链有问题,仍与医院继续签约,没向医院如实陈述,有违民法“诚实信用”原则。
在推进远程医疗和医联体发展的今天,任何公司把握商机也好,勇于创新也罢,终有一条不能碰触的红线法律。希望远程视界积极与各方协商,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4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医疗设施等基础硬件投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首先要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可见在医疗卫生领域,“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
但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岳教授提醒,当下,一个新政策出来了,企业就容易立刻紧跟形势,盲目投钱,一窝蜂地发展。这种跟风现象很不好。
对于新业态,应细化规则和准入门槛,不要急于放开,以免被投机者钻了。诸如远程会诊、医疗大数据等应渐进式发展,先在一定范围内尝试,观察和总结后再去扩大,尽可能规避风险事件。
从企业角度来看,很多企业都有类似远程视界的问题,前期谨慎小心,后期急剧扩张,没有合理的风险管控,导致资金链断裂。
事件中的医院也要反思。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处于绝对买方地位,商业合作中风险意识较低,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前者管住财务权,后者把关性。总之,医疗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效率放在第二位,宁可发展慢点也没关系,但要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也说,医疗事业必须认真来做,抱着快速赚钱的目的,注定不会可持续发展。呼吁国家在市场准入上把关,让符合要求的最好是有医疗资源的机构加入。同时,医院院长需要加强职业化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意识。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