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一位小学生家长吐槽教材《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晒出男女生殖器等相关图片,“尺度”太大,引起网络热议。
随后,教材的编写方,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通过微博进行了回应,回应中称“了解是为了更好的,性知识需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孩子在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年龄越小越自然。”
其实,教材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我国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如此直白的性教育,因为无法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之外的性教育启蒙上都起点一致——对于那些在家庭中就接受过正确性启蒙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课本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若是那些从小接受的性教育就较为压抑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材,确实“剂量太大”。
当家长听到孩子这般大声地念课本:“爸爸的放入妈妈的……”估计大多数家长都无法接受。别忘了我们这一代父母当初是怎样长大的,那是一个跟爸妈一起看动物世界遇到交配场景都会被换台的时代。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完没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你如果不告诉他,他还是会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如果你不希望他受到各种不良性知识的启蒙,那就必须尽早地告诉他正确版本。毕竟跟小黄书、小黄碟比起来,书籍是最优的选择。
那些没有受过正统的性教育的孩子们都会从、网络、音像读物中获取性启蒙的,作为当下主流父母群体的70、80后们当年也是这般过来的,只经历过“性羞耻”,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克里斯记得当年的生理卫生课常常莫名变成自习课,估计老师自己都觉得尴尬没法讲。)
也就是说,北师大的这套教材其实本没错,问题在于幼儿园阶段的性启蒙教材呢?孩子3岁之前该如何进行孩子的性启蒙呢?所以本文标题所提问题的答案是知识和尺度都没错,错在孩子的性启蒙时间和性知识起跑线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出生开始就进行正确并且循序渐进的性启蒙知识教育,其实需要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这些:
当妈妈娩出胎儿,医生将新生宝宝抱到你们面前时,第一句话便是告诉你宝宝的性别。于是接下去,无论你们是否接受这个孩子的性别,都该从孩子的姓名、穿衣、玩具等方面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引导。虽然在衣着方面宝宝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如果女宝宝对于衣着并不讲究,或者男宝宝要求自己挑选、搭配自己的服装,这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适时,让宝宝从小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
满2周岁之后,男宝宝和女宝宝的性格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从此阶段开始,父母就可以开始慢慢引导宝宝做符合其身份的事情,比如男孩不穿裙子,女孩说话要轻轻的,等等。
在小宝宝阶段,亲密养育者对宝宝进行的照顾、抚触也同样会传递出性的信息,如果亲密的接触让宝宝感受到的是安全感和舒适,那ta就会有一种“亲密接触应该舒适并安全”的认知。那等孩子稍大些的时候,你就可以明确地告诉ta,身体是属于你的,无论老师、同学还是亲戚,如果有亲密的接触让你感到不适,你就有喊停!
另外,正确的家庭序位也很重要,爸爸的行为会告诉孩子,一个男人该如何做父亲、丈夫 ,妈妈的言行则是传达出一个女人如何做妈妈,男人和女人该是怎样的相处模式、社会分工、家庭分工,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性教育。
在宝宝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教ta认识自己的身体,这是眼睛、鼻子、耳朵、头发……同样,你也可以告诉ta这是、、乳房……在国外的性教育中,一直都提倡对于身体私密部位的叫法要正确而直白,不能起各种昵称或代称,“小鸡鸡”“下面”“那里”等一系列叫法都是不提倡的。
在很多的认知里,性器官会有各种不同叫法,有些还是的,或者是骂人的,这是因为的意识中对于性器官已经存有太多的认知了,但孩子不是,孩子对这些的认知非常单纯,如果你告诉孩子性器官的正确学名,那性器官就只是跟眼睛、鼻子一样的存在罢了。
所以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身体部位的正确学名,因为任何遮掩的代称都暗示和传递着相应的羞耻感,试想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如果ta连受侵害的地方都描述不清,或羞于启齿,那如何能得到?
2016年全年公开的性侵害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27.35%。被公开报道的案件中涉及的778名者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者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
对于这一点,这套备受争议的教材的课题组是这样说的:“孩子在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且年龄越小越自然。国际国内的性教育经验表明,让儿童说出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了解到自己诞生的过程,有利于儿童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命的意识。”
所以在这一点上看,教材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克里斯的看法很明确,问题在于看这些教材的孩子们的早期性启蒙或许并没有跟上,你让还没学过ABC字母的小孩子学什么是定语从句,他们能消化吗?
不当着外人的面给孩子换尿不湿,不给孩子穿开裆裤,孩子在户外随地大小便等,这些既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关于性的隐私意识的启蒙。家长可以在之后的教育中,逐渐让孩子意识到,性并非难以启齿需要压抑,但是那些跟自己身体有关的性信息,是需要保密和的。
当孩子被亲戚亲和抱的时候,家长千万别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而去孩子,你需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比一切都重要”,如果你不愿意,就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千万别怕爸爸妈妈会生气。这也是一种界限,这个界限需要父母的支持,让ta能清楚地区分,若有不熟悉不喜欢的人带给ta不适的感觉,可以立刻喊停!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第一性征的时候,可能就会盯着父母追问这个问题,这个讳莫如深的世纪难题究竟该如何向孩子解答,也一直困扰着父母们。
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胳肢窝里生出来的、医院里抱回来的……过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疑惑时,没有一个敢给出正确答案,各种神回复几乎都采用了“”和“模糊处理”的方式。孩子们对待性的态度,绝不是“不知道就不会有”,而是越神秘越想探索。“性”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更是正常生活不可逃避的话题。
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有一个卵子,爸爸有一个精子,然后我们相愛,卵子和精子结合,就有了宝宝。如果这些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找一些绘本,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1968年美国出版过一本《宝宝是如何诞生的》(How Babies Are Made)的儿童性教育读本。这本书的语言和插图都使用得恰到好处,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了婴儿诞生的科学原理。
爸爸的会产生精子,然后爸爸用把精子送进妈妈的身体。为了完成这个过程,爸爸和妈妈要面对面躺着,爸爸要把放进妈妈的。不过,跟动植物不同的是,人类的爸爸和妈妈在创造一个小宝宝时是带有一种很私人的特殊感情的。
另外,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暂且先不展开讨论。大体来说青春期性教育可从10岁以后逐渐开始给孩子,主要围绕及避孕。国外总体的研究结论是,青春期性教育的普及并没有让初次性行为时间提前,但提高了的使用,并大大降低了堕胎发生率。
反正,你不讲ta还是会从小黄书、小黄片里去自学的。不管是哪种学习,孩子们到一定阶段都会想方设法去尝试和体验,所以各个阶段的性教育都讲求“正确”,不仅是教育的方式,还有教育的内容是否正确。总之,现在早已不是“谈性色变”的年代了,压抑只会助长各种猥琐的,不是吗?
作者:克里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硕士,壹心理专栏作者,资深人,曾经是跑了N年新闻的女记者,现任某母婴门户网站主编。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