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智慧妈妈 > 正文

志愿者行动 让互助深入

类别:智慧妈妈 日期:2018-10-28 17:08:24 人气: 来源:

  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处处能见志愿者的身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不分大小、友爱互助的已经深入,成为每位市民的实际行动。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闹市广场、展馆会场,人们会发现,在这座城市里,志愿活动几乎成为了新型的公共服务。

  时光不动声色,但它地一切。当芦山、鲁甸地震发生,成都志愿者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有组织地驰援灾区,克服困难在震中一线展开紧急救援,其他志愿者组织立刻开始募集物资;在社区服务体系里,成都志愿者甚至已经成为了主角;在西博会、糖酒会等重大活动中,成都志愿者给参展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育服务体系里,志愿者更是一支重要力量……

  无论是邻里间守望互助,还是爱老敬老、关爱留守儿童,这样贴近城市、社区、市民的常态化志愿服务,传递城市温暖,让友善和关爱的阳光照在更多人身上;志愿和学雷锋行动在这个城市不断发酵,成都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志愿者之城”。

  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处处能见志愿者的身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不分大小、友爱互助的已经深入,成为每位市民的实际行动。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闹市广场、展馆会场,人们会发现,在这座城市里,志愿活动几乎成为了新型的公共服务。

  灾难无情,有爱,火速驰援灾区,成都大爱。去年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成都志愿者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有组织地驰援鲁甸地震灾区。15支成都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地震发生24小时内奔赴灾区,克服困难在震中一线展开紧急救援行动。其中成都青年应急救援队是抵达鲁甸的第一支民间救援力量。

  在去年鲁甸地震的震中,成都青年应急救援队声名鹊起。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当天21点,成都青年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集结出发,第二天早上6点50分便到达鲁甸县。县没想到救援队伍到得这么快,连登记的表格都还没来得及制作,志愿者们就将名字写在临时找来的白纸上。据不完全统计,该队伍第一天就参与救助受困群众60多人。

  在龙头山镇、左家湾、八宝乡、云盘村等重灾区,处处都有成都青年应急救援队队员的身影。他们徒步15公里,克服种种困难到达震中的龙头山镇组织搜救,途中搜救转运伤员6名,挖出被埋群众3名;遇到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前行时,与兄弟救援队实施地毯式搜索;他们携带生命探测仪、剪扩器材、十字镐和铁锹等轻型救援装备,前往龙头山镇云盘村等地进行搜救与灾损调研,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受灾群众……

  经过两天的连续救援,指挥部要求全队组织休整,但志愿者们没一个人愿意休息,征集组织20余台摩托车组成爱心车队,协同灾区公益机构给灾区群众送水、药品等150余件。在历时110多个小时的救援行动中,往返行程153公里,共搜救转运重伤急救病员6名,挖掘被埋群众3名。

  不仅如此,在之前的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和“4·20”芦山地震,每一次这个队伍都是火速驰援灾区,已经成为我市应急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而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汇集公益力量,联合成都的公益组织为一线志愿者提供各种服务;成都义工联、高新区志愿者协会则立刻组织开展义捐义卖活动,为灾区群众募集物资……

  在成都的一家敬老院里,80多岁的刘大爷每个月有40多块的零用钱,老人平时舍不得花,但每月会用一半的钱买一盒香烟。“他知道我有吸烟的习惯,每次都给我买盒烟。”爱老敬老志愿者谭洪伟说,我每个月来看一次老人,他已经把我当亲人了。

  谭洪伟是成都爱老敬老志愿队的总队长,这支队伍目前有430多人,但有20多人很特别,都同他一样是企业的高管或老总,人称“老总队”。这支队伍每年开展大型敬老活动十余次,小型活动不计其数。老总们每个月都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们,至今已经了6年,他们换上志愿者马甲,给老人理发、剪指甲、洗脚、按摩,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这是老总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另一种方式,现在已经把公益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谭洪伟说。

  在成都,志愿者不光有老总,有英雄,有诗人、学者,还有儿童、老人。每一个社区都有志愿者服务站,敬老爱老也成为其中主要的志愿服务。

  家住成都莲新街道社区的今年82岁,以前独居的她较“宅”,可如今,她总是喜欢到小区里面转转,拉着社区志愿者的手话家常,不舍得他们离开。有意思的是,这些志愿者们也都是老人,他们平均年龄65岁。近年来,成都“年轻的老年人”开始走出,帮助“更老一些的老年人”。据成都市文明办统计,目前,成都市55岁以上注册的志愿者已达到2万人,有414个社区设立有老年互助志愿者服务队。

  “紧急!绵阳师范学院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魏飞飞同学急需A型血血小板,请大家帮帮忙啊……”当这一则求助信息,在好心人公益团队创始人李婷华的电脑上弹出后,她迅速召集来好心人团队的前来献血。然而由于捐献血小板与单纯的献血不一样,对献血者的要求极为严格,成功率很低。血源紧张,使得魏飞飞有好几次都命悬一线。

  没过几天,李婷华再次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李姐,如果今天再不输血小板的话,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飞飞病情这么着急,仿佛千斤重担压在我的身上,难道一条鲜活的生命就真的要这样消失了吗?”消息一放出,团队中有几名之前已经为飞飞成功捐献过血小板的立即赶来参加了二次献血,飞飞的命又一次保住了。就这样,魏飞飞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病情终于趋于稳定。2013年3月,回到学校上课。飞飞的康复,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众多好心人的爱心接力和飞飞的坚强乐观共同创造出的生命奇迹。

  在成都,总是有一群志愿者出现在医院、社区、学校、车站,用自己微薄之力倾注热血,传递爱心。“爱心妈妈团”,她们用自己的母乳为虚弱的小生命倾注爱,为不幸的家庭送温暖。华西医院肝胆外科病房里,在芦山地震中受伤的刘春艳打着点滴睡着了。旁边病床上,她4个月大的女儿欣欣,吃饱后睁着大眼睛,手舞足蹈“咯咯”笑着……然而,给她喂奶的并不是刘春艳,而是“爱心妈妈团”的创始人“圈妈”邱艳。当她得知这名从地震中逃生的宝宝没有奶喝时,3名妈妈啥都没多想,直接冲向医院给宝宝喂奶。“她真的太饿了,最后吃饱了都不肯放掉。”

  考虑往后几天宝宝三餐都需要喂奶,“圈妈”作出安排,任弼时的子女让妈妈们轮流来医院喂奶,“我们群里有900多名,都是初为人母的妈妈,纷纷请缨要来喂奶。”3个月后,同样的接力喂奶,又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8个月大的秀秀身上上演。志愿者的一条微博发出后,10名爱心妈妈立即报了名。

  这样的,在成都数不胜数,成都的志愿者还让远在他方的人感受到了温暖。2011年8月,河南商丘老人赵素兰,家人在当地开始了“拉网式”寻找。去年10月,有人称在成都火车北站见过老人,消息经报道后,引发成都志愿者的关注。市民曾先生主动提出“可提供一台车24小时待命,寻找走失老太太”。对于这份来自成都的温暖,老人家人十分。

  2月8日,成都火车北站大量农民兄弟返回家乡。在成都市火车北站,印制精美的“大爱清尘”新年公益年历和预防尘肺病公益宣,由志愿者递送到农民工手上,让大量返乡的农民工了解尘肺病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

  上午10点,20余名“大爱清尘”志愿者和成都车站的青年志愿者一起在成都火车北站广场和候车大厅里,一边发放新年年历,一边向农民兄弟介绍尘肺病预防知识。一名在杭州打工的刘姓农民兄弟告诉志愿者,他所从事的工作粉尘特别大,采取的防护措施仅仅是戴一层纱布的口罩和洒水降尘,他特别把年历和尘肺宣折好放进行李包,说回去要求老板按照宣所示,购买专业的防尘口罩。据了解,当天在四川乐山、泸州也同时举行大爱清尘新年公益年历赠送的尘肺宣传活动。

  “冬季雾天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特别注意。”春节前夕,成都高新区和众文化发展中心,邀请医院中医专家陈嘉志在高新西区合作街道顺江社区举办“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

  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养生保健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尤其是在冬季,老年人如何进行养生保健;第二部分是养生保健的实用方法。中医自然、重视平衡,方法简单有效,因此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陈老师轻松活泼,现场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在现场,专家与现场老人进行互动,“如果你这个地方有些酸痛,你会按哪儿?”当得到的答案不正确时,专家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并教授他们正确的方法。有的老年人在活动结束后,继续咨询专家。

  1月30日,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雷锋种子志愿百日项目”支持的成都市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组,和鱼凫社区志愿者齐聚万春苑,新组成的环队宣传着“垃圾分类不能忘”,引来了人的围观和响应。

  志愿者热情向社区的群众介绍:“垃圾已成为现代社会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垃圾分类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不少社区居民通过这次活动,重视起垃圾分类,前后共有100多位居民在上落下了签名。社区周大爷表示:“我们相信蔚蓝的天空、清爽的空气以及清清的河水就在不远处!”

  “你数一数这里的水果有几个?”一位成都爱馨公益的志愿者正在和6岁的小丁当交流,她已经是第二次来了,小丁当对她已经有了印象。小丁当是一名脑瘫儿童,也是这次爱馨公益关爱脑瘫儿童项目的帮助对象之一。

  “四川康复医院脑瘫儿童关爱项目”于近日正式启动。活动当天,爱馨公益携手成都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四川康复医院脑瘫儿童中心,为那里的脑瘫儿童家庭带去实际问候并且建立联系。志愿者们采用故事、模仿、提问,帮助孩子认识1—10的数字和汉字。再由志愿者老师展示相关水果和教具,从图画中找出指定的图形、汉字和数字。最后由孩子们完成部分汉字的拼写过程。整个活动让前来参与的脑瘫儿童和家长在认知训练方面获益很多。

  3月1日上午,“快乐运动·闹元宵”活动在成都市羊市街社区西二巷院内欢乐“开战”。前来报名的老人有30多个,趣味运动会有 “快中求稳” “水中接力赛” “各有所长”等游戏,老人们的欢笑声响彻小区。

  比赛中,老人们的运动被彻底点燃。 “通过这次运动会,我决定以后要多参加运动。”周大爷说道。每当社工小向报出“每一对里白头发多的、鞋码最大的、鞋子是红色的、年纪最大的……请出列”时,队伍就是一番忙乱、欢笑、惊叹,“这位婆婆83岁了、这位爷爷75岁……”大家参与的兴致高昂。这次活动,欢乐的不仅仅是老人们,也有一陪伴的社区志愿者与社工们。一走来,与老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提醒了社会要多关爱老人。

  每天带着一群特别的“孩子”做手工,是今年28岁的米慧每天最喜欢的工作内容。这群被米慧称为“孩子”的人们,其实是一些具有身体残疾和智力障碍的人,而米慧的身份,是成华区残疾人托养服务“阳光家园”的义工。

  3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成华区“阳光家园”。走进米慧所在的房间,看到米慧正在指导一个男孩子串珠子,她抬头看到记者的到来,便露出了亲切的笑容。记者看到,在这间并不大的屋子里,所有人都埋头认真地做着手工,义工们不时与被托养的“孩子”交谈着。

  “做手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的寄托。”米慧向记者介绍,“我以前见过不少身体和智力残疾的人,他们要么就是被关在房间里,要么就是与专门照顾他的人天天在一起,其实这种日子也是很的。所以我们提供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让他们聚集到一起,大家做点手工,让他们也觉得好像自己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也在上班,也在为社会作贡献。”记者环视四周,发现四处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做工非常精致,让人爱不释手。米慧向记者介绍,这种手工艺品会陆续卖出去,得到的收入工作人员会分发给来托管的残疾人。“他们真的会非常开心,并不是因为钱,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劳动所得,意义大不一样。”

  采访中,米慧一直对记者表示,她跟这里的义工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希望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到身体和智力有残疾的人们,比起物质上的援助,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关爱。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