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7月17日电 (邹红 实习生马珂馨)暑假来临,孩子们放下沉重的书包,准备欢快地出门旅行,却很容易遇到各种各种的意外,如高原反应、跌伤、动物抓伤、蜂蛰伤、蛇咬伤,甚至溺水......如何争取急救的“黄金时间”显得至关重要。今(17)日下午,“2014暑期快乐游”急救技能培训班活动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顺利举行,专家就如何教孩子自救进行了一一指导和解答。
成都市第二医院急诊科李和莅主任针对淹溺、骨折、毒蛇咬伤和动物咬伤、蜂蛰伤、高原反应等情况,从判断症状、如何进行初步诊断、应急措施等方面讲授。在活动现场,医院还用人体模型进行了现场急救演练。
淹溺是自救中的重要一项,据了解,淹溺是我国0—14岁未成年人的第一死亡原因,尤其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淹溺不止发生在水流中,还会发生在游泳池、沼气池、粪便池等地方。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尤为重要,因为小孩子发育未完全成熟,喉头反射不健全,极易被异物窒息,因此,救上来后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出呼吸道的异物就会导亡。
骨折也是多发意外之一,其中尺骨、桡骨、胫骨、腓骨的骨折也很常见。骨折的症状有骨肿痛、关节畸形等。现场利用纱布、绳、夹板、三角巾进行紧急处理的演示,强调一定要让受伤的骨头固定住。另外,这些急救工具都可以利用手边的材料代替,如女性的围巾代替三角巾、毛巾代替纱布、书本和树枝可以代替夹板。
在急救演练现场,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处理:立即拨打120、叫大人来,把身边的“树枝”伸给溺水的小朋友而不是自己下去救。在医生的指导下,孩子们还在现场学会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
有些家长会在电视上播到有关新闻的时候跟孩子提一下安全问题,但仅仅只是停留在游泳、地震时遇到大声呼救的程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让小孩懂得自救知识用处非常大。现在学校急救知识方面教得少,而这一现场演练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很好的补充。她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如果成都二医院还开办这样的活动,一定还会邀请身边的其他家长孩子一起来。
孩子们也非常有兴趣,无论是演练还是提问环节,都踊跃举手上台或发言。西一小学四年级的张小朋友告诉记者,同学告诉他有这么一个培训课,自己觉得对以后生活有好处就来了。之前在家里父母告诉他一些急救的原理,但今天听了课之后才真正学会了实际操作。“我觉得做急救演练又好玩,又能学到知识。”张姓小朋友说。
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安全知识的交流,李主任提醒广大家长朋友,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但不要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知晓危害,从而学会,一味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反而会适得其反。
李主任也提醒市民在热心急救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例如有人溺水,水性不好不要轻易下水,能够下水也尽量从溺水人背后救援;人工呼吸时用纱布挡住口,以免自身被异物窒息。
此外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如求救时应告知详细的发生地点,越精确越好。普外科覃主任告诉记者,除了急救培训班和下半年的健康课堂,医院还设置了关爱中心,并非从治疗入手,而是满足人们预防疾病的需求,急救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