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近视率已达95%以上,而高度近视患病率也高达20%,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近视率已达95%以上,而高度近视患病率也高达20%,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
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李仕明博士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断提前儿童教育,过早地让孩子‘近距离地学习’,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
李仕明表示,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约为+3D,这是生理性远视,也是一种“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这个过程称之为人眼的“正视化”。
李仕明说,过早学习、过多玩手机等不良用眼习惯会引起眼球发育过快,消耗孩子的远视储备,一旦远视储备提前耗完,就会出现近视。
比如4~5岁儿童,生理屈光度为200~250度远视,即有200~250度的远视储备值,如果孩子的远视储备值只有50度,则意味着这孩子很可能在小学时会近视。
李仕明,家长平时要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比如持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歪头写字看书等,更要尽早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眼视光检查,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
学龄前儿童多做远距离学习和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延缓眼轴的增长,也就是能够远视储备,从而避免近视。但儿童一旦发生近视,再做户外活动的效果就很弱了,想逆转甚至即使是延缓也很难。
李仕明说,近视低龄化并非“戴一副眼镜”这么简单。随着近视低龄化带来的病程延长,近视程度日益向高度近视(-600度以上)演变,进而容易产生各类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视功能损害,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出血和变性等,这些已成为新的重要致盲性眼病。
“根据临床试验,基于中医设计的眼保健操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求一是要做准确、做到位,二是要科学用眼。如果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电脑,即便每天做一两次眼保健操,效果也不会好。”
李仕明,家长要给孩子尽早建立屈光档案,学龄前儿童尽量少做近距离的学习用眼,多在阳光下做户外活动。已经近视的儿童或,最好做次全面的眼睛检查并定期到医院随访,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措施,防止向高度近视转变。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