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听到一些妈妈问:“我家宝宝白白胖胖的,怎么体检时就说是贫血了呢?”小儿贫血,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由于宝宝在胎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氧的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这个时候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是比较高的,血红蛋白含量可高达150-220克/升。出生之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到2-3个月的时候,降至最低值,约100克/升,出现轻度贫血,之后又会缓慢增加。这是一种生理性贫血,是小宝宝对改变的一种调适现象,不需要治疗。
由于体内铁缺乏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为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可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易、不爱活动、头晕、肝脾肿大、食欲减退、不集中等,严重的甚至还可影响到心功能。
胎儿期,宝宝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亲那里获得铁,其中在孕期的最后三个月获取的量为最多,获取来的这些铁足以维持他们在出生后的4-5个月内使用,而后若辅食添加不当易引发贫血。但若孕妈妈在孕期时就严重缺铁性贫血的话,那么她能为宝宝提供的“储存铁”是极有限的,此外,早产宝宝患缺铁性贫血的几率较高。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铁治疗。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发生缺铁性贫血的一般较少,多见于一些偏食、挑食的孩子,或是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导致铁的吸收受到所致。此外,也还有一些是长期慢性出血最终导致了贫血的发生,如钩虫病、肠息肉等。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致,以6个月至2岁为多见。它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虚胖或颜面轻度,毛发纤细稀疏、、贫血貌、厌食、恶心、、腹泻、舌炎等,维生素B12缺乏时还可表现为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嗜睡,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重者可有不规则震颤等,叶酸缺乏时可有神经异常的表现。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见于4-6个月后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不当的婴儿,及饮食中偏食挑食,不吃肉类、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水果的幼儿,或是有严重感染、胃肠吸收和运输障碍的小儿。
溶血性贫血主要是由细胞内在异常,如红细胞膜结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酶缺乏(G-6-PD缺乏症等)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地中海贫血等),或是红细胞外的因素,如免疫因素、感染、物理、化学因素等所致。对于这种溶血性贫血,主要是确诊后积极做好防治。
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可因丢失血过多而出现贫血。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