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8岁到35岁,也称为成年初期和青年后期,是由青年的时期,是人的意识由幼稚成熟,由模糊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慢慢步入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开始恋爱、结婚。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促进青年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认知上,青年期的个体的智力发展处于一生中的全盛时期。其思维发展发生大整合、大飞跃。青年的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创造性思维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青年表现出强烈的意识、丰富的情绪情感、日渐形成的意志品质、愈益稳定的气质和性格、职业适应、日益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恋关系改变、性意识的与发展。在这一阶段,个体会经历许多变化,并做出对未来意义深远的决定。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多因素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可塑性、层次性。
青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受单方面因素影响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文化传统、教育等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也遵循一定的顺序,它表现为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的发展,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我们的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人的心理发展又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心理特征。
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越过某个发展阶段或者任意改变其发展顺序。心理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青年心理发展的可塑性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体方面看,青年期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青年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心理发展可塑性比较大。从客体方面看,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和因素都会对青年影响,发生作用。
青年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状况,比如青年出现意识的强烈的性,但是与此相协调的认识水平和个体经验,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却很薄弱,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学家就提出了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心理和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状态。而对于心理健康,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①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②具有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③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顺利时也不骄傲自满。④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生活充实。⑤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赞许的品质,能恰当地处理际关系。⑥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里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5的青年存在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而我国青年心理情感障碍和病发病的数量、种类和发生率都与国外相近。心理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导致许多社会犯罪的发生。因此,促进青年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年人应当主动地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或、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知识基础。
青年应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从周围反馈真实的;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青年时期的情绪具有两极性、高强度、感受激烈等特点。所以,青年人在调适中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另外,控制自己的情绪必须做到,不过份压抑,不过份发作。要学会宣泄,采取一种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困扰出来。
青年还可以培养健康的业余兴趣,学会放松。兴趣广泛还能使人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有益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社会适应中,首先,青年要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恰当的抱负;其次,青年人要乐于交往,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青年人要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才干、开阔眼界、积累经验、以达到健康的心理。第四,青年要学会社会适应,正确认识并把握社会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接受社会的规范原则和生活方式,接受社会的教育和监督,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
青年时期是发生性及相关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峰期,与婚姻、家庭的幸福密切相关。首先应该对性有科学的认识,对性有正确的知识与态度是性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应该增进男女正常的交往,这往往会使青年男女更稳妥、更认真地择偶,会在交往中加深了解,逐步发展,会减少因无聊而恋爱的比例,提高美满婚姻的成功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群体中最普遍的群体。家庭对一个人来说,相对地是微观社会。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和情感性的特点。高等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应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了解掌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促使他们的心理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的心理学课程,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科学、真实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分析自己的心理变化,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适应的能力,认真刻苦学习,尽早成才。
社会教育是一个广泛的大系统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还包容很多别的方面。社会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管理、文明程度、社会风气、社会大众以及社会教育的组织体系。
青年人由于涉世不深,对事物的理解力、辨别力不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能、忧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忧郁、焦虑、恐惧症的心态。这时,青年个体就应当进行心理咨询,谋求他人的帮助和疏导。对心理困惑者而言,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指导的功能;而对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者而言,心理咨询又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
心理治疗又称治疗,是心理医生或其它人员利用符号、语言、仪器设备及少量药物使患者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恢复心理乎衡,治愈心理疾病,增进心身健康的过程。它主要适用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焦虑症,症等神经症以及性,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等。
青年期作为懵懂的青春期和相对成熟的中年期过渡时期,对我们个体的心理人格乃至我们的一生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被斯普兰格表述为“第二次诞生”。青年心理研究来源于心理科学,又是其延伸和发展。如今社会竞争的加剧,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等,使得青年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更加剧烈。因此,必须科学地引导促进青年期心理的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