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咲美琴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这些健康信息鱼龙混杂、难辨,极易受众。
“在大健康下,医院应该成为健康宣传主阵地。”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赵增仁介绍,在全面深入推进医改过程中,他们主动改变过去以治疗为中心的工作思,在抓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医院和医生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受到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肾病的知识。那什么是尿酸,什么是高尿酸血症?为什么会发生高尿酸血症?我们平时应注意什么,如何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1月3日上午,医大一院门诊楼5楼会议室“周四话健康”大讲堂现场暖意融融,坐满了前来听健康的市民和患者。该院肾内科主治医师一,便向大家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随后,一个接一个地给大家分析解答。
“‘周四话健康’大讲堂是我们开展的一项健康教育公益活动。”赵增仁介绍,每周四上午,医院都要结合人们当前关心、关注的健康问题,组织一至两名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和青年,免费给大家。
每天12时45分,门诊楼一楼大厅的“午间讲坛”准时开始,在这里等待检查结果的患者,或是陪患者前来看病的家属,都可以免费享受这道“健康科普”大餐。
“和‘周四话健康’一样,在这里的也都是临床一线的专家,他们自己中午的休息时间,轮流无偿给大家科普健康知识。”赵增仁说,这既是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具体举措,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措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的资源用于治疗,预防仅占10%。根据最近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基本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仅3.27%的国民具备基本科普知识,而被调查者对医学与健康知识的渴求率却高达82.66%。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赵增仁认为,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医院是主阵地,医生是主力军。为此,从2017年开始,医大一院积极转变观念,实行治疗和预防两手抓,利用优质医疗资源优势,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权威专业的医生、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前来听的人越来越多,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有患者也有患者家属,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今年83岁的贾玉春老人是“周四话健康”大讲堂的听众。“三年前,我偶尔听了一次健康,后来越听越愿意听,现在基本上每周四上午都过来。”贾玉春老人笑着说,“你看,我这身体还好吧。这都要感谢医大一院的专家,感谢健康大讲堂,教给我健康知识。我会听下去的。”
据介绍,截至目前,医大一院健康教育已开展了800多期,发放健康宣传材料5万余份,现场累计受众达8万人次。
此外,医大一院在开展健康教育公益活动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健康科普微信号、建立了多个医患交流微信群,多途径、全方位向普及健康科普知识。
这项工作开展之初,很多人对医院的做法提出质疑。一些患者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很多医生也不“买账”,抱怨说,“每天的患者都看不完,哪有时间和精力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患者看不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预防工作做得不好,健康教育做得不够,很多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生活中不知道怎样去预防疾病。”赵增仁说,要让大家不得病、少得病,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为更好地健康,医大一院创建了全省首家健康学院,专门负责全院的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工作。
“这几天,我们正在制定2019年的健康教育公益课程表。”1月8日,健康学院负责人指着桌上一张2018年的课程表对记者说,哪一天、哪个科室的哪个专家讲,讲什么内容,他们年初基本上就安排好了,这些内容既会结合季节变化、各种健康日、患者需求,也会考虑医生的专业特长。“我们会根据各临床科室以及医生的参与情况,给予适当励。”
“以前,很多医生不积极,可现在不少人主动要求加课。”介绍,刚开始时,“周四话健康”大讲堂只安排一名专家讲一节课,可根据患者的需求,他们现在安排了两名专家。“午间讲坛”的课程也都排得满满当当,如果谁想加课,需要提前进行沟通协调。
开展健康教育,既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更要增强对健康的全面关注。医大一院在开展健康教育公益的同时,还面向开展了“健康之星”评选公益活动。
前不久,第二届“健康之星”活动刚刚结束,评选出了10名“健康之星”和10名“健康达人”。这些人中,有的做过心脏手术,有的曾经脑部开颅,有的热衷学习健康知识……
“我们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榜样,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更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工作,鼓励大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引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医大一院副院长李增宁介绍,“健康之星”评选公益活动每年一次,医院会对获者励不同额度的健康体检卡。两年来,“健康之星”评选公益活动有近百人报名参加评选。
“我们要使健康教育成为医大一院和医生的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预防疾病的队伍中来,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赵增仁说。
本文由海南柴油发电机组 www.hnjqc.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