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年味
新年的脚步临近,无论多忙多远,中国人总要赶回家乡,享受一顿集中了全家所有的收获与智慧的美食。这一顿饭,以“团圆”命名,它不仅仅是饮食,更是传统绵延、亲情相连的仪式。最近,一部电影试图从一个个小切口小细节,带观众领略到中国各地各式奇绝的年货食物,重寻年味儿,这便是曾风靡一时《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该片将于1月7日上映,友情提醒,千万要吃饱了再去看啊!
老年俗:
带你看看不一样的美食
《舌尖上的新年》是一部纪录电影,由《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任艺术总监,沈宏非、蔡澜、陈立任美食顾问,导演、摄影、作曲、解说全部是《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所以有着浓浓的“舌尖体”。从海风的温岭石塘,到微风娴静的苏州园林;从崇山峻岭中的重庆酉阳,到祭神传统深厚的闽南;从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墙,到最后的村庄元朗为了找到最诱人的新年美食,剧组脚步遍布全国35个地点,寻访到60多种美食,拍摄了10000多分钟素材,最终85分钟的成片中呈现出24个地点的43种美食。
片中,食物成正的主角。影片的全部镜头都采用最新的电影器材拍摄,4K电影级的画质,超高清分辨率;高速摄影和显微镜摄影,则刻画出看不到的美食瞬间的形态变化。事明,影片的确做到了大银幕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因为影片了一些传统的譬如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之类的东西,而是从一个个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地名的地方来展现区域美食的独特和传统习俗的魅力。其中,大部分出镜美食是最资深的饕餮都未必熟悉的。
“我们记忆中的春节都是热闹而朴素的,但如今年味越来越淡。我们用这样一部电影跟自己记忆中的新年告别,把新年的美食放在一起,就像一朵璀璨的烟花,这部电影是用美食作别记忆中的新年。”就像《舌尖上的新年》艺术总监陈晓卿说的,电影最终向观众呈现的,不仅有比较小众的中国年节美食,还有未消失的种种年俗。”
虐观众:
影评只有一个字饿
有观众开玩笑,如今看个电影还要各种。据说该片每到一个地方点映都会给观众先准备点吃的,昨天来到南京也不例外,是特色的糖芋苗、麻团和桂花糕。不过电影刚开场,广西人民的松皮扣肉一出来,身边的观众就坐不住了,五花肉被扎上孔,放入热油煎炸,再放入冷水冷却,呈现出虎皮纹,配上同样炸过的芋头切片,夹杂着浇上酱汁,感觉影院里一片口水滴滴答答。更“”的还在后面,台南年夜饭里的红鲟米糕一出场就引来惊呼一片,红鲟是一种青蟹,他们挑选最为肥美膏多的红鲟,再将用各种配料拌好的糯米饭填入,鲜艳欲滴的红膏和油亮的米饭在大银幕上熠熠生辉,仿佛让人闻到了香气。还有元朗的盆菜,神仙鸡、梅子猪脚、虾等十数种食材堆到盆满钵满,每样都那么诱人。难怪大部分观众的影评都只有一个字:“饿!”更有人一直哀号,看完以后今晚的晚饭可怎么办啊。
除了普通观众,明星们也深有共鸣,之前周迅看到了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中衢州龙游发糕的一段,这让多年远离家乡的她热泪盈眶。周迅说,以前每逢过年,她会和姥姥妈妈一起制作发糕,“我是那个特别爱吃八角点红的小女孩”。
身边菜:
苏州的七件子和安庆的鸡汤炒米
这次的电影里仔细算算南方菜比较多,可能跟南方人过节菜式繁多有关,其中和我们南京离得比较近的片中美食大概要算苏州的“七件子”和安徽安庆的“炒米”。片中七件子是拿来和元朗的盆菜相提并论的,说精致如苏州人也是难得有豪放的大菜的,譬如这道“七件子”,其实想来也是很精细的,“七件子”指的是鸡、鸭、火腿、蹄髈、鸽子、鸽蛋和麻雀,将这七样食材处理干净,一齐放入清水煮沸的大锅,配葱姜,盖上盖子。大火、文火3个钟头烹煮而成。这个“七件子”,别说小苏州、新苏州没听过,很多老苏州也说不知道呢!他们大多听过“三件子”、“五件子”。“件”就是一件食材,这个“七件子”就是“五件子”的豪华升级版。这次多添加的是鸽子蛋和麻雀!历史上“三件子”系列曾经很流行,历来是老苏州眼中的一道王牌菜肴,这道菜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后来逐渐消失。
说到安庆炒米,知道的人就很多了。老母鸡汤泡炒米,是安庆的招牌菜。来了安庆不吃一顿老母鸡汤泡炒米,确是一大损失。老母鸡汤泡炒米的浓浓香味,就是炒米与老母鸡天作般的融合。
题外话:老南京的新年最“恩正”
虽然电影里没有提到南京,不过艺术指导陈晓卿写了一本与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同名的书《舌尖上的新年》,邀请了许多名人来写各自家乡过年的吃食,其中就专门有一篇来说南京,顾力的《老南京,最“恩正”》,翻开一看,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盐水鸭,而是年轻人们都已经忽略了的“炒什锦”。
什锦菜,南京人又叫“十样菜”,这是南京人过年必备的餐桌美食,据说以前什锦菜里面需要用到的蔬菜种类是要按照各家人头来算的,以前家庭多是人丁兴旺,十几口人不在话下。现在南京人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这道菜,主要用到的蔬菜有:芹菜、荠菜、干丝、豆腐果、菠菜、雪菜、酸菜、笋、胡萝卜、茨菰、藕、黄豆芽、黄花菜、金针菇、木耳、香菇等。每家也都有自己的味道。每种蔬菜分别炒熟之后再用麻油和适量盐、糖、鸡精调味,很简单!一般一做就是一大盆够吃很多天。
作者还介绍说,过去南京过年,除了炒什锦,另外三样也是传统,可惜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一是青菜心拌花生米,用的青菜心要先风干;二是鲢子鱼(即白鲢)或胖头鱼(即鳙鱼),当日并不吃,取连年有余的意思;第三样是腌菜汤泡炒米,据说有祛火的功效。
只是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如何炒什锦菜的可能也是少之又少了。
记者李晓婕
原标题:“
拉贝记录南京大:一晚上1000个女性被本文中所记述的是档案中记录的有关南京大的内容,是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人群体对南京大的观察、记述和分析,这是有关南京大历史另一个角度的证本。这些材料作为第三方的冷静证词,证明南京大是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这些材料使用了“亚洲式的”、“中世纪式的”这类词汇,并最早使用了“南京大”这一概念。
1991年交代一招什么决定中国命运”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解决分化问题提出过设想和时间表,比如先富带后富、“两个大局”、“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参见《文选》第3卷,第374页。
1998年访日为何被日媒为“谢罪”?本文原标题:访日的意义。由于日本在“道歉立场”上不肯让步,中国内部也有过延长访日的争议,但是,据告诉笔者,最后,中国总结认为,去日本访问的正面作用较大,至少可以增加中、日双方高层的相互了解,顺便也让日本高层人士体会到中国高层官员对各种问题的立场。
保健总管忆抢救:没吃的药本文摘自《特别经历――十位历史人的亲历实录》,曾五度进入,担任中央高级领导人健康保健总管的清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保健局的局长,他有一项例行的公事,就是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九点,到医院北楼,听取有关住院的高层领导人病情的汇报。
:整倒大批干部是他晚年最大悲剧1960年与在(资料图)本文摘自《历史的:“”的终结》,薛庆超著,九州出版社,2011.4逝世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处于一种活动空间仅限于自己家庭所在的大院内的“”状态。他虽然不能亲自前往中央设置的吊唁大厅,向自己尊敬的伟大和导师表达无限沉痛的心情,但仍然和家人一起,在家中设置了一个悼念的灵堂,献上了一幅花圈,表达自己对的无限真挚的感情。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