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智慧妈妈 > 正文

为啥妈妈是超人?听完300首儿歌发现都是出来的

类别:智慧妈妈 日期:2018-4-10 23:25:44 人气: 来源:

  大都为孩子勾勒了一个个好妈妈的形象,她们温柔、幸福、聪明、全能,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妈妈做不到的。

  为此,团长和小伙伴们特意去听了300首儿歌,然后数了数,发现里面超80%的儿歌都是讲·妈·妈的。

  在团长和小伙伴听的300首儿歌中,超80%的儿歌都传递了“妈妈是女超人”、“妈妈是孩子的全部”等信息。你别不信,我们这就来看看歌词。

  妈妈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全能的存在,什么都能帮孩子做,那么孩子对爸爸的需求就越来越少了。久而久之,一些爸爸的责任和教育,就真的落在了妈妈身上。

  看到这里,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团长有些小题大做:“不就是一个儿歌,至于吗?况且儿歌里面也没教孩子对爸爸没需求、不要爱爸爸的内容,孩子要爱护妈妈,妈妈做的事情本来就很多,难道这样的儿歌有错吗?”

  首先,对于儿歌的理解,我们应该降低一个维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试想,孩子理解世界靠的是什么,是书本还是手机上无穷无尽的资讯呢?或许都不是,靠的仅仅是每天看的动画片、听妈妈讲的故事、听老师唱的儿歌。

  也就是说,这些儿歌是组成孩子世界认知的重要部分。回来这几年,因为模仿动画片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孩子还少了吗?同理,儿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成年人有辨别能力,孩子不一定有。

  因为,如果只告诉孩子妈妈的故事,那么孩子的世界里面就只会认为妈妈是自己的全部,比如,我们把那些儿歌串起来就变成了:我只该听妈妈的话,只有妈妈才会给我幸福,我每天想的只该是妈妈,妈妈回家了我才去开门,妈妈不见了我该去找她,只有妈妈才会给我洗澡、做饭......

  让孩子忽略掉爸爸,其实不用告诉孩子“爸爸不好”,只用一直告诉孩子“妈妈很好”就行了。如果有天你问“孩子,这件事你为什么不找爸爸呢?”孩子或许会说:“儿歌里面没教啊,原来还能找爸爸啊?”

  长此以往,爸爸感受不到孩子对自己的需求,自然生活重心越来越在工作上,而看到妈妈事无巨细地把孩子的问题处理好,就更加放心了。然后,又一个中国“丧偶式”家庭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儿歌里面讲爸爸的比例较少,但还是有的。不过,这些儿歌里面的爸爸却一个比一个忙,孩子听了以后,觉得自己和爸爸在生活中没有交集似乎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虽然这是告诉孩子爸爸的爱相较于妈妈会更加严厉,但听到爸爸都要打自己、骂自己,哪个孩子还对爸爸亲近得起来呢?

  光看这首儿歌的名字就知道爸爸好像天生就该忙于工作,而孩子只能在家等爸爸,不应该主动和爸爸互动,不应该表达自己对爸爸的情感了。

  爸爸的确是个超人,他每天这么多事情,但他从未有时间来管孩子。那么,孩子也是很自然地认为爸爸跟自己不互动是正常的了。

  为啥团长对儿歌都这么“较真”?那是因为,让孩子对爸爸养成依赖,让爸爸注重家庭生活、重视教育孩子,除了能避免“丧偶式”家庭的产生外,还存在男性教育和女性教育在孩子身上差异非常明显的因素。而目前,大多数中国孩子所需要的正是来自“父亲”这一角色的男性教育。

  有幼儿园男老师认为,虽然我们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更适合教育孩子,因为她们更加细心和有亲和力。但是,男性教育在其他方面却更有优势。

  比如,在低年级阶段,父亲是规则的代表、效仿的对象,这时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在这一阶段,“父亲”的存在将给孩子建立规则,教他们勇敢、、负责任、敢于参与社会活动、关注世界等。

  看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问:“教育孩子的责任一直都有爸爸的一份,不是应该让爸爸主动承担吗?难道我们让孩子杜绝听儿歌就行了吗?”

  其实,爸爸不管孩子教育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他们认为不管孩子天经地义。不过,这样的想法现在正在慢慢改变,带娃可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

  另一个原因则是,孩子在幼年期接受了太多“只有妈妈好”、“妈妈是全能的”之类的教育,慢慢地会把所有的教育、情感,全部转移到妈妈身上,而妈妈面对如此多的,自然只有“应战”。

  比如,为什么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换尿片是妈妈的活儿?试想,婴儿初生时,对于毫无育儿经验的爸爸妈妈,难道妈妈的换尿片经验真的比爸爸高明很多吗?

  答案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太多才养成的习惯。此时,爸爸感受不到孩子对自己的需求,看到孩子只用和妈妈互动就能健康成长。进而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用做。

  不过,这不是让孩子从此以后完全杜绝听儿歌,而是让尽量避免让孩子只听关于妈妈的儿歌。毕竟,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和妈妈同样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行!

  如果孩子长期以来已经养成了每件事都找妈妈的习惯。那么,你可以在孩子找你时,仔细询问他找你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这件事不是只有妈妈才能处理,这时,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其实不是什么事情是必须找妈妈的,这件事,也可以找爸爸呀。说不定,他能给出更好的答案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有限,可能是动画片、书本等等。儿歌里面讲述爸爸的故事虽然少,但绘本里还是有很多的。

  所以,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不妨尽量多选择一些和爸爸有关的内容,比如《前面还有什么车》《爸爸,你爱我吗?》《我爸爸》《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让孩子知道爸爸有多伟大才行哦!

  前段时间,中国首部《家庭亲子陪伴》发布,团长在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父母“陪伴孩子”的意识逐步上升,但“有效陪伴时间”却并不多,也就是说,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其实是愿意陪伴孩子的,可是却常常流于形式。

  陪伴并不是说要通过每时每刻的相处实现,事实上,如果心思不在孩子身上,就算身处一室,也不过是“相处”而已,根本达不到陪伴的目的。

  高质量陪伴,离不开家长全情的投入和观察,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尤其是爸爸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专心陪孩子玩游戏、做运动、哪怕只是单纯聊聊天,不一定要多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自己完全属于孩子,心无,不被其他事情占据精力。

  甚至就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上、一起出门的时候,爸爸都可以像绘本《前面还有什么车》的故事那样,利用在上的时间和孩子来一场用心的交流。

  在家中,给孩子换裤子、穿衣服等照顾孩子的活儿大多是谁做?不用说,肯定是妈妈,很多爸爸其实不是完全不愿沾手照顾孩子的事宜,而是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粗手笨脚照顾不了孩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妈妈们一起来配合了。

  最开始上手的时候爸爸们肯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这时妈妈们先别忙打断爸爸的尝试,可以慢慢鼓励他们上手,相信过不了多久,爸爸们就能让妈妈刮目相看啦!

  传统观念里讲究父爱要深沉如山,这让很多父亲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在亲子关系中,交流尤为重要。

  远的不说,之前爆红网络的高中教亲用便利贴和孩子交流,这就是一种方便又有效的做法,如果说不出口,那就把想告诉孩子的话写下来吧,这也是“陪伴”的一种哦!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幼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