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咳嗽,通常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或者更长,夜里和起床时症状会加重,白天较轻,如果运动后症状会加剧。
对于过敏性咳嗽来说,普通止咳药不起作用,因此切勿随便吃止咳药,还有可能会加重症状。首先要注意清除过家里的霉菌等敏原,注意除湿并定时开窗通风,外出回家后马上洗手、洗脸、漱口。
在睡觉前可以喝些温开水、米汤等,稀释痰液,便于排出。如果咳嗽症状一个月仍未见好转,则要带宝宝去看医生。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富含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C的食物,少吃油腻、甜食,避免食用海鱼、海虾等含大量异体蛋白的食物。
保持家中清洁,避免让孩子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羽毛等过敏原;同时用冷水洗脸,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保持鼻腔通气。
春天气候干燥,孩子如果火气较旺,则有可能易流鼻血,也可能因为鼻内干燥、发痒导致孩子常会不自觉地抠挖鼻孔,天气转暖后在冬天处于收缩状态的鼻腔血管扩张,也易引发出血。
避免剧烈运动和鼻外伤,鼻痒时可适当使用滴鼻液轻轻涂擦鼻腔以避免孩子因为不适而抠挖。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内火过旺。如果遇到鼻出血,注意不要让孩子仰头,以免血倒流如咽部,应按压出血侧鼻翼,如果出血量较大,可在鼻孔中塞入消毒棉球等止血。
水痘都是成批出现,起初是一个小红点,慢慢会变成水泡,之后塌陷、结痂,部分孩子同时会伴有低烧,一般不会超过38℃。
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用温水;为宝宝剪短指甲,以免将水痘疱抓破,如果孩子感觉非常痒,可以在疱疹处涂抹炉甘石洗剂;如果口腔内出现溃疡,就要多给孩子喝水,清洁口腔并促进排毒。
如果患病期间有恶心、、高烧3天以上不退的情况,要马上就医。水痘具有传染性,在疱疹没有完全愈合前,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且不要用手揉眼睛、挖鼻子;每天用温盐水漱口并用棉球蘸取温盐水洗鼻腔,以保持口鼻清洁并起到消毒的作用;多吃富含维C的食物增强抵抗力;多喝水。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嘱咐孩子不要用手揉眼睛,可用干净手帕等擦拭;保持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如果孩子感染了红眼病,要立即就医,并且在家使用专门的洗脸器具,每次使用后都煮沸消毒。
红眼病的传染性极强,健康人接触过被病人污染的毛巾、手帕等物品后,就会被传染,因此这些器具每次使用后都要消毒。
鹅口疮是口腔内粘膜上覆盖的乳白色附着物,有白色念珠菌引起,这是一种霉菌,不仅会口腔,还会整个消化道,引起腹泻。
可在患处涂上“制毒菌素”消灭白色念珠菌,更重要的是同时给孩子服用益生菌制剂,调整并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以及恢复孩子正常的生活。绝对不能试图给孩子人为地去除白色附着物,否则容易造成舌面(包括味蕾)的损伤。
鹅口疮常见于新生儿,在几个月的婴儿中也比较多见,是因为生活太过干净,阻碍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鹅口疮的出现说明婴儿消化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给白色念珠菌营造了繁殖机会。因此妈妈母乳喂养前,用湿毛巾擦乳头即可,不要对乳头消毒,奶瓶也只需清洗后,热水烫或蒸一下即可,不要对婴儿用品过于消毒,特别不要使用消毒剂。
皮肤上突然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的风团,短时间内遍布,数小时又迅速消退,且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风疹块出现前的几分钟,局部皮肤会有瘙痒或刺痛感。
要让孩子尽量避免吹风,并且注意勤剪指甲,以免抓破疹块引起感染;不要让孩子穿得过多,以免加重荨麻疹;洗澡时不要让皮肤破损时间长时间浸泡在水或浴液里,饮食清淡为主,避免吃海鲜;孩子的内衣及被褥最好能进行暴晒。
如果孩子体温没有超过38.5℃,则不要使用退烧药,只需多喝水,用温水擦身;用棉球蘸温盐水清洁口鼻;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在2-10天左右,开始阶段的外在表现和普通感冒发烧比较相似,但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出一些具体的特征。
手足口病最明显的症状出现在手、脚和口腔中,这三个患处会出现类似米粒大小和颜色的疱疹,患儿能感觉到疼痛,有的孩子可能在臀部或者肛部也会长一些。
患儿还伴随低烧(38°C左右)、皮疹等体征,不过通常都不严重,1-2周内会自然痊愈,而且没有什么后遗症。持续低烧可能会让小宝宝感到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并不时出现咳嗽、流鼻涕的症状。
极少数的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其中比较严重的病症有脑膜炎、脑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等。
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应使用毛巾擦干。
不仅室内居室要勤开窗通风,而且不要到人员复杂、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去,避免从空气飞沫中感染病毒。
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孩子的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更应该每周清洗;孩子的尿布、毛巾、衣物、被褥也要经常换洗和晾晒。
平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病毒冒。但孩子运动锻炼要注意“适度”,若过分疲劳,反而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生病。
一般季节交替的时候都是孩子感冒的高发期,主要就是由于这些时候昼夜温差较大,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就会受到病毒感染。所以家长应该注意季节变化和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
家里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人有感冒的,应尽量少与孩子亲近,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
在感冒的流行季节,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因为病毒冒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发烧、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早治疗。
给孩子喝板蓝根来预防流感病毒是最典型的例子。“幼儿园里有孩子感冒了?”“自家娃喝包板蓝根吧!”“孩子有点流清鼻涕?”“喝包板蓝根吧,预防预防。”……板蓝根是万能药咋的?事实上,板蓝根不能预防感冒!
真正可以预防疾病的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接触传染源(比如少带孩子去人较多的地方,如商城、医院等等),注意日常饮食卫生,生活规律,充足的睡眠等,这些才是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儿童用药需要更加注意,别有事没事给孩子吃药来“预防”,没用。
在抗生素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选边站。有的非常给孩子使用抗生素,有的又希望孩子快点好,动不动就吃抗生素。
一方面,抗菌药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帮助,还将增加抗菌药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菌药治疗时,却没有有效的药可以用。另一方面,抱有心理而盲目也是不的,在不遵医嘱的情况下随意停药或换药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童生病是一个过程,需要的是更多的休养时间,很多疾病会有一个特定的病程,有自愈的能力,吃药往往是用来缓解症状的。比如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5~7天就可自愈,最重要的护理是用成分单一的退烧药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并不是药吃得越多,感冒好得越快。
有的家长觉得“中药对身体小一些”,所以喜欢让孩子药一起吃,但是往往药物之间会有相同的成分,一起吃会导致用药剂量的增加。儿童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如果重复用药容易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甚至造成严重的。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用过有效的药物,只要给孩子减少分量吃,就不会有问题。但是事实上,儿童不是缩小版的!儿童器官对药物的解毒和清除能力都不如,千万不能“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甚至有的药物在儿童时期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四环素牙,药物性耳聋,“沙星类”对孩子的骨骼、关节等生长有影响,对肾功能害等。
儿童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吃保健品,但其实,保健品过量也是会中毒的。家长根据儿童日常饮食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的选择保健用品。不要盲目的给孩子吃保健品。
“国外的儿童药更安全”,在各种海淘、代购的网店、微店里,这种观念被反复推送。但事实上,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性,用药的效果,不良反应会有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外的药物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需要通过相关部门进行进口药品的审查、注册制度。由于网上的商家缺乏监管,家长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反而给孩子带来隐患。
很多妈妈喜欢交流育儿经验,也不免根据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给宝宝服用药物。很多看似相同的症状,实际病因并不相同,用药也不同。如果随意使用非专业人士推荐的药,并不一定对症,不仅可能效果不好,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良反应。应当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药品。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