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随着外科、麻醉、新生儿科诊疗和重症监测等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极低体重、极危重的新生儿,术后率都已显著改善。当新生儿面临手术创伤时,既能适当的麻醉深度又能维持内稳定,因此参与新生儿围术期诊疗的医护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基本知识。
本章将重点关注麻醉相关的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术前评估和准备、麻醉设备、陈良宇 黄菊物(相关的新生儿药理学)、麻醉方式选择、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和复苏、围术期监测和液体治疗,最后还将着重讨论常见的新生儿手术的麻醉要点。
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和阿片类受体不同于,因而对手术时物的需求及麻醉性镇痛药的药代学和药效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IVH受脑灌注压的影响,手术期间通常与手术操作刺激、麻醉深度不足、气道梗阻、输液量过多,以及输注高渗溶液等因素有关。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发现,出生5天或35天的新生猴持续输注3小时未发现细胞凋亡;9小时或24小时则显示额叶皮质神经变性显著增加。
但应该注意的是,目前灵长类动物研究数据有限,且其结果不能直接用于人类;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人类麻醉后神经元凋亡的组织学。
实际上,临床前研究也有很多争议或彼此矛盾的结果,并非所有研究都提示对神经发育存在不良影响。
尽管如此,2016年底FDA还是发出警示:3岁以下婴幼儿或妊娠晚期孕妇,重复或长时间接受麻醉或镇静,可能影响小儿脑发育。
但更多学者认为神经系统太过复杂,影响其发育的因素不胜枚举,罹患疾病、治疗手段、恢复进程,乃至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该结论为时过早。
新生儿呼吸道阻力主要来自大气道和上呼吸道,后者受到体位的影响。置入较粗的胃管即有可能增加上呼吸道阻力。
新生儿肺泡数量约为的10%。为满足其较高的氧耗,肺泡通气量约为的2倍,加快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比增加潮气量更为有效。
新生儿RR可达30~50次/min,因此麻醉和苏醒较更加迅速。然而由于其膈肌Ⅰ型肌纤维比例较少,胸壁性好但通气效率低。
新生儿潮气量较小,为6~7 ml/kg,功能残气量(total lung capacity,FRC)相对较低,且与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的比值高于,提示在每次呼气后肺内留存的气体量较大。
新生儿心肌收缩成分少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因此心室性较差、收缩力弱,增加每搏输出量的能力有限。
新生儿右心占优势,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电轴右偏。随着左心功能逐渐增强,ECG表现接近于。
心血管系统对血容量改变的调节能力较差,由于压力感受器尚未发育完全,新生儿对低血容量反应的特征为血压下降,而非心率加快。
新生儿期肺血管反应,低氧血症和/或酸中毒可导致肺血管阻力明显升高,从而减少肺血流,加剧低氧血症。
新生儿肝脏代谢药物主要通过水解和氧化。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可出现其他代谢形式(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
大多数的酶代谢途径在新生儿期就存在,但出生时处于失活状态,通常要到出生后3个月才被激活。新生儿黄疸可影响药物代谢,使半衰期延长。
新生儿出生时肾小球发育不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低。肾小管功能不全,液体过量时排泄能力较差,易发生容量超负荷和电解质。
肾脏尿浓缩能力[尿液渗透压600 mmol/(kg·H2O)]仅为的一半[尿液渗透压1 200~1 400 mmol/(kg·H2O)]。
网友评论 ()条 查看